青花瓷是清代德化窯中數(shù)量最多、最具有代表性的產(chǎn)品。它是一種釉下彩繪,含氧化鈷的礦石作為顏料,在瓷器的生胎上直接描繪圖案紋飾,再施以透明釉,入窯在高溫下一次燒成。因釉下的鈷料在高溫下燒成后呈藍色,習慣上稱為“青花”。由于淘洗不精,色調(diào)青中泛黑、泛灰,且略有暈散,但色調(diào)濃重,描繪的圖案具有一種特殊的味道,有水墨畫的韻味。德化窯的窯工熟練掌握了釉下彩繪的工藝技術,所繪紋飾有云龍紋、纏枝紋、花卉紋等,題材涉及人物、動物、花卉等,內(nèi)容豐富多彩。繪畫層次遍布器物全身,繁縟美麗,但各層次紋飾往往用弦紋分隔,同時以弦紋分隔突出紋飾。主題紋飾和輔助紋飾主次分明,構圖嚴謹,布局合理有致,線條流暢,具有高超的繪畫技巧。
繪畫裝飾是德化青花瓷藝術最富于表現(xiàn)力的部分,它通過民間匠師靈巧的手筆,在白瓷素坯上描繪多姿多彩的圖案,上釉燒成后溶合于釉質(zhì)中,在光潤的瓷面透出明快的花紋,表達出鮮明的時代特點和生活氣息,反映了當時人們的審美情趣和思想觀念,展示了一種永久的藝術魅力。其裝飾技法主要有三種:一種是直接在瓷坯上繪畫,俗稱“繪青花”;一種是采用刻有圖案的印章在瓷坯上印制,俗稱“印青花”;一種是繪畫與模印相結(jié)合。第一種用法較普遍,第二、三種用法較少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