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版 China ceramic
網興旗下網站: 中華陶瓷網  中國瓷都德化網  德化陶瓷商城  網興網絡
中華陶瓷網——德化陶瓷頻道
資訊 企業(yè) 產品 供應 求購 搜索 文化 德化瓷
 首頁 展會 人才 商城 圖庫 電子雜志 陶瓷技術 行業(yè)百科 營銷管理 名家名瓷 論壇
頻道首頁 歷史文化 名家名瓷 最新動態(tài) 德 化 窯 名瓷展會 德化瓷譽
瓷博物館 陶瓷郵票 陶瓷著作 陶瓷教育 陶瓷旅游 收藏鑒賞 德化概況
歷代陶藝名家:
蘇學金 何朝宗 顏俊高
何朝宗
現(xiàn)代陶藝名家:
楊劍民 于仰賢 陳仁海
陸斌 何炳欽 田鴻喜
曹春生 陳敏 郭國基
德化陶瓷企業(yè)
 

發(fā)布:2015-5-26 17:25:17  來源: 搜狐網 [字體: ]

  

  宣德瓷器~~~鑒別

  1、永樂為明代瓷器的開創(chuàng)和發(fā)展時期,而宣德則為鼎盛時期。陶瓷界有青花首推宣德的說法。宣德青花以其胎土精細,釉汁均凈,造型工整,凝重渾厚,胎質細膩,多細砂底,器形多樣,青花濃艷,紋樣優(yōu)美而久負盛名。琢器接口少見,胎體比永樂時厚重、堅致。

  2、釉面特點為桔皮紋。青花器釉面,呈亮青,前期與后期釉面稍白,中期為青白色,釉面均很細潤。

  3、青花用三種色料;①進口蘇泥勃青料,②國產料, ③進口和國產混合料。青花自然暈散,形成濃重的凝聚結晶斑,深入胎骨。宣德青花可謂青花之冠。

  4、磯紅彩始于宣德,瓷釉為宣德創(chuàng)新品種之一,仿哥釉也是從宣德時開始的,黃釉是宣德時燒制成功的,青金蘭釉又稱“雪花蘭”或“灑蘭”,為宣德時景德鎮(zhèn)能工巧匠又一杰作。

  5、紋飾一改永樂時的纖細風格,顯得粗重豪放,筆法蒼勁。尤以龍紋猙獰兇猛之狀,可為明、清兩代之最。

  6、宣德瓷器署有年款的,較永樂時顯著增多。一般為六字楷書款,亦有四字的,書寫部位不定,全身均可書寫,亦采用篆書。曾有宣德款識“滿器身”的說法。

  7、彩瓷楷書寫“德”字無“心”上一橫,篆書寫“德”字,“心”上都有一橫。

  8、器足、琢器多細砂底,無釉、無旋痕,泛有火石紅斑。盤心微有下凹。雍正仿斜坡盤底,于足脊處滾圓如“泥鍬背”狀。

  永樂宣德青花之別

  根據有關資料,綜合諸多專家論述,領悟探求永宣青花器二者之間微妙不同之處,我最后歸納試得出以下結論:

  一、宣德時期瓷土選料,是景德鎮(zhèn)附近麻倉山所產“麻倉土”。同類器物相比,永樂稍輕薄,宣德顯厚重。此碗“露胎部位瓷質潤白,呈現(xiàn)淺淡火石紅,無旋紋痕。”

  二、宣德青花瓷“釉面一般都能見到像橘子皮似的橘皮紋。”檢驗青花碗,確實從釉面上看到這種和永樂器截然不同的差異。器物表面顯示出的細微現(xiàn)象,為我們鑒斷提供了重要的依據。

  三、用放大境觀察,此碗釉面“可見大中小不同、間距的氣泡群”。這也正是鑒斷宣德青花瓷的有力佐證。皆因“凡氣泡密集而整齊者,大多非宣德瓷”。

  四、宣德青花瓷不及永樂器細致,坯接胎痕比較明顯。此碗底足相連處,則呈現(xiàn)出一線淺短的接胎痕。“圈足斷面呈倒梯形,無法用手抓起,足背有棱角感”。這些都是不容忽視的局部特征。

  我國許多古瓷鑒定家,根據實鑒經驗還認為:明清瓷器鑒定紋飾的意義大于造型意義?v觀永宣纏枝花卉紋樣,雖然花葉均富寫實趣味,蔓草逶迤婉轉輕盈,展現(xiàn)出古樸飄逸的風彩。但是,宣德青花瓷一改永樂雋永秀麗的畫意,筆力蒼勁雄健、恣肆縱橫、一氣呵成、酣暢淋漓。從此碗心描畫花卉紋便能看出兩種瓷繪風格各具其異。壁外圖飾時代特征更為明顯。永樂青花線條纖細,不像宣德粗獷繁密,所以很少呈現(xiàn)如此深沉濃緊、渾融成片黑褐色的鐵結晶斑。

  

  

  

  

  

  

  

  

  

  收藏夾按鈕

  從元、明、清瓷的制胎用料看圈足的表相

  ——對元、明、清瓷器圈足的認識

  怎樣看待元代、明代直到清代時期瓷器的圈足都有滑潤感?雖然有的瓷器圈足并不滑潤,但是在白瓷和青花瓷器上大部分底足是滑潤的,應該說元代到清代六七百年的時間里雖然瓷器有了很大的發(fā)展,但是底足滑潤現(xiàn)象上一直是存在的,這也是后人鑒定瓷器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標準。應該說這個奇特的現(xiàn)象和當時的制瓷工藝、用料有關。

  元代瓷器在圈足上的削刀并不正規(guī),但是不管是支釘燒還是墊圈燒的瓷器都給人圈足滑潤的感覺,即使是墊砂燒的也給人以滑潤感,只是沾砂的凸起部分有砂粒擋手罷了。

  到清代,圈足的滑潤感在元、明代的基礎上,經過創(chuàng)新,使圈足修整得更正規(guī)、更完美,出現(xiàn)了糯米汁感。

  瓷器底足胎部位滑潤是鑒定古瓷器的標準條件這是誰都知道的,要問為什么,業(yè)內人士常常用一句話:“和胎釉制瓷工藝有關”。這句話簡單,也有道理,但是有些太簡單以致于不具體。

  從元代、明代直到清代有大部分瓷器的底足是滑潤的,只是滑潤程度有所不同,而這只是在官窯器上出現(xiàn)的多,民窯瓷器的底足就不那么滑潤了,這在于整個制瓷工藝過程的不同。

  在這一過程中主要原因應是胎料的應用,也就是說是高嶺土的應用。在元代從全國各窯應用高嶺土的情況來比較,景德鎮(zhèn)的麻倉土為最佳,其他窯口產的土就差得多,所以燒制的瓷器也就不能和景德鎮(zhèn)瓷相比了。

  后來因麻倉土減少,景德鎮(zhèn)瓷就用尚高山的高嶺土,這樣人們就常常稱瓷器用土為高嶺土。而高嶺土也是以景德鎮(zhèn)產的為全國最好,因此在各窯中都以能不能用上景德鎮(zhèn)產的高嶺土為榮,而高嶺土的采用在明清時期也受到了官方的保護和限制,因為它影響著制瓷的好壞。高嶺土的內部含有很多元素,如在制瓷中能夠起到重要作用的氧化鋁,而氧化鋁又是起到對制胎成型好壞和圈足滑潤的主要成分。在中國藝術研究院第四屆(1997 年)優(yōu)秀科技成果評獎論文集中的獲獎作品《論康、雍、乾瓷器造型藝術》一文中是這樣闡述的:“的‘元代采用了‘二元配方法’改變了過去以單一的瓷石為原料’的制瓷方法,在元代‘二元配方法’可以減少燒制瓷器的變形弊病。二元配方是一種進步合理的方法,早在明代二元配方就得到了普遍應用,但元、明兩代瓷器的制胎原料的配方中只采用極少量的高嶺土。”

  歷史進入17 世紀70 年代以后,清初對制胎原料配方有了一定的要求,在清初,瓷器已接近現(xiàn)代的硬瓷,高嶺土的用量已達到配方中的一半。“胎土中的成分,由于高嶺土的提高,燒成溫度也必然隨之增高,變形也隨之減少。”這使瓷器的燒制產生了飛躍,燒造的瓷器形體變化非常復雜,線條轉折極其多變,在造型上如轉心瓶,鏤空熏爐、壽字壺、大件、小巧嬌貴的物器也可以保證完成了。這都是用高嶺土的結果,不單高嶺土在制胎中應用量上占50%,而且在清代制胎的原

  料也更加精細,淘洗得更好,使瓷器白而致密,堅硬純凈。

  總之,在什么朝代用景德鎮(zhèn)的高嶺土,瓷器的圈足就滑潤,因為元代和明代以前用的高嶺土低于50%,在20%~ 30%之間。所以這時瓷器的圈足即使再滑潤,也不會像清朝老三代康、雍、乾瓷器的圈足如“糯米汁”,這是因為清代用的高嶺土為50%,這個標準再加上淘洗和修足的先進,才出現(xiàn)清代底足潤滑如“糯米汁”。

  其實,我們可以從很多歷史書籍和有關瓷器發(fā)展的書籍中得到關于制瓷的資料,這些資料足以證明胎料對瓷器的影響是多么的重要。元代成功地創(chuàng)造了瓷石加高嶺土的“二元配方”的方法,使瓷胎內氧化鋁的含量增高,這有利于提高燒成的溫度并減少變形,使成品率提高,也使器物的釉面達到硬度的標準。

  在《簡明陶瓷詞典》一書中關于麻倉土的解釋是這樣說的:“元代早期到明代萬歷之際用于制瓷的胎料是麻倉土,在萬歷以后用高嶺山的粘土,稱高嶺土。”這兩種土的基本成分差不多,但又不是完全一樣的,這說明制胎原料是有時代差別的,制瓷工藝和制造出的瓷器也會有差別。這在瓷器的露胎和接口處都有反映,這兩種土在制瓷上都是好土,但仔細看胎的露出部分就會發(fā)現(xiàn)含高嶺土的瓷器硬度高,細潤。而萬歷以前的瓷器多滑潤不細。這顯然不能用簡單的一句話“和制胎的淘洗精度有關”來解釋,因為在燒制中胎土的成分有微量變化時燒成的瓷器也會發(fā)生變化,比如萬歷以后的火石紅底和萬歷以前的火石紅底是不一樣的,這是由于含鐵成分不一樣引起的,在這一點上如果注意露胎處和接口處就會發(fā)現(xiàn)因胎土的不同,表現(xiàn)也不同,如萬歷之前的瓷器在接口處有火石紅的很少。這說明鑒別古瓷要從根本入手,區(qū)分制胎用料和制瓷工藝的不同。只有這樣在鑒別和判斷瓷器年代和窯口時,才更有說服力,也才更科學。

  綜上所述,瓷器的發(fā)展史告訴我們瓷器的露胎部分滑潤是如下原因造成的:

  1.元代用麻倉土,明代萬歷以前也用麻倉土,但元代的制坯、修足不如明代的水平高,因此元代的瓷器底足看起來粗糙,摸起來滑,到明代瓷器圈足和制坯都得到提高,就達到了看著好,摸著也滑潤(但墊砂燒的如果砂粗,沒有將砂磨掉時,手摸到砂粒時有擋手感。這時要注意別因為墊砂的砂粒誤認為是假的。在明代萬歷前后的瓷器,底足的滑潤也是不同的,這是用麻倉土改高嶺土造成的)。

  2.從明代的萬歷以后因沒有麻倉土,從萬歷后到清代用高嶺土,在景德鎮(zhèn)產的高嶺土也是最好的瓷器用土,但到清代改變了元、明兩代對高嶺土的用量,即:由原來的20%~30% 左右,改為50%,是一個由大概數發(fā)展到一個標準數的細化過程,這是一個由粗略到標準的量化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又將胎料的淘洗加以精細,這就是清代的瓷器為什么細膩又滑潤的原因。

  從元、明早期到明中期,又從明中期到清代,瓷器在胎土上的變化是由麻倉土的用量少,逐步發(fā)展到高嶺土,又由高嶺土的量不到一半發(fā)展到高嶺土的用量占一半,這個過程經歷了兩個朝代六七百年的時間,這才是從元代到清代瓷器的胎、足變化的真實過程。

  可見,利用制胎用料和制瓷工藝可以很好地對元、明、清的古瓷進行斷代、斷窯口。對高嶺土的應用情況、制胎、削足、胎料的淘洗過程的了解,是對古瓷斷代和斷窯口不可缺少的條件,這也是判斷瓷器圈足滑潤的根本原因。

  微信號ID:shjrsc ←長按可復制(每天推送最新古玩咨詢免費鑒定評估)

同樂
包郵特價:360
荷葉瓶
特價:499
輝煌騰達
特價:488
幽夢
包郵特價:1299
陸羽品茶
包郵特價:888
凌云騅
特價:488
自在春風
特價:599
歡天
特價:999
竹之語
包郵特價:1999
和和美美 甜甜蜜蜜
包郵特價:699
煙雨江南
包郵特價:2999
上善若水
包郵特價:2660
 ·本類最新 更多...
關于我們  產品服務  幫助中心  法律聲明  誠聘英才  網站導航  友情鏈接  RSS定閱  新聞調用  聯(lián)系我們  訪客留言
 運營商:網興網絡科技 版權所有 (C) 2007-2008 中華陶瓷網 Ctaoci.com Cceram.com
電子郵件:service#ctaoci.com 聯(lián)系地址:福建德化陶瓷科技園科技大樓二樓 郵政編號:362500 閩ICP備05012475號
電話:0595-23555005 傳真:0595-23593359 廣告熱線:13600777720 
客服QQ: 116225240 合作: 116225125 陶瓷供應業(yè)務QQ:5673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