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瓷器可以分為兩大系,即青瓷系和白瓷系。據考古研究,青瓷的發(fā)現最早在東漢(公元25-220年)初期就有了,到晉代(公元265-419年)青瓷就發(fā)展得相當完美,而在宋代汝哥官定鈞時發(fā)展達到最高峰,有專家認為青瓷是中國陶瓷的鼻祖,其實白瓷的發(fā)展更早。
據資料反映在山東城子崖龍山文化晚期和二里頭文化早期遺跡中,以及在安陽范粹墓出土的陶瓷中就有白陶出現。據科技分析,其胎質成分就是瓷土和高嶺土,從而引證我們祖先早在夏商周時代就成為世界上最早使用高嶺土燒陶和制瓷的國家。由于白陶器比一般陶器有著胎質堅硬、潔凈美觀和造型精致等優(yōu)點,所以老三代的白陶多為奴隸主和貴族使用,大多是陪葬品。當歷史進入西周青銅器時代,白陶才逐漸消失和隱跡。兩晉后尤其是隋唐時期中原人口南遷,經過唐宋歲月的發(fā)展,明清德化窯產品形成獨立的白瓷風格。
福建德化窯素以焙燒白瓷著稱,其質感幼細,純白色的色澤最能自然流露出高貴的品質,在陽光的輝映下細薄的白瓷滲透金光,其透明感和雪白的釉漿如同女性肌膚一樣,被國外藝術家譽為“中國白”名冠天下。
德化窯早在唐宋時就已開始燒造青瓷和白瓷,到明代德化窯的發(fā)展已達到高峰,以生產白瓷聞名遐邇。德化白瓷的胎和釉渾然一體,溫潤如玉,其瓷和釉常呈“象牙白”、“蔥根白”、“豬油白”、“建白”、“奶白”和“天鵝絨白”。明代的德化瓷最有名的器型是人物塑像,常見的有觀音、達摩,也有八仙杯和花瓶,文房四寶和仿青銅器香爐等名重于世。到清三代時,德化窯因不受朝廷重視,產品大都是民間日用品,釉色常常白中泛青,除白瓷外也陸續(xù)生產一些青花瓷和五彩器等。
一般,瓷土和釉料中都含有一定的氧化鐵,氧化鐵經過1300度高溫焙燒后,會呈現出深淺不同的青色,但如果胎土和釉料中所含的鐵元素含量低于0.75%,經過焙燒即會形成白瓷。因此,德化窯燒造的白瓷不是將白色的呈色劑添加到胎土或釉料中,而是選用含鐵量較少的瓷土和釉料,再經過加工,使其含鐵量降低,在高溫還原的氧化中,潔白的瓷胎加上純凈的透明釉就能燒造出白度極高的白瓷,所以在白瓷燒造史上先后出現有“青白釉”、“甜白釉”、“象牙白”等白瓷產品。德化窯生產的白瓷是白而不青,還是由于含氧化硅和氧化鉀,;潭葮O佳,胎薄釉片白,產品透光色呈粉黃,這是與別的白瓷不同的地方。
由于胎質用料好,可塑性強,德化窯在明清時大量生產人物瓷,如觀音、釋迦牟尼、關公等,此時人文文化也得到全面的發(fā)展,許多制瓷作者往往在白瓷后面打有印記和款式,人物塑造表情生動動作健美,肢體準確線條細膩到位,衣著自然時代特點強,所以有藏家認為德化窯是女性瓷之說。
德化窯白瓷的紋飾非常豐富,宋元時的刻劃、模印和堆貼已達到較高的成就,明代德化白瓷的裝飾又增加印花、貼花、劃花和透雕,明末時還出現過釉下青花彩。印花紋飾大多是印模壓印,所用圖案仿青銅器紋飾較多,如饕餮紋、云雷紋等。貼花也叫堆貼,這種宋元常用的技法在明清得到廣泛應用,如八仙杯和龍虎杯、獅耳爐和蟠龍瓶等很有特色?虅澕挤ㄊ堑禄G的傳統(tǒng)刀法,到明代時一些花卉刻劃篦紋就已逐步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刻劃精細的文字和詩詞等,這種技法和長沙窯文字紋飾有同工異曲之妙。透雕裝飾是德化窯在明晚期時的新工藝,做工精致,顯得刀法老道技藝嫻熟,意境準確而又博大精深。在考古中發(fā)現的透雕套杯、透雕熏爐、透雕筆筒和透雕的瓷獅子都非常別致,有極高的工藝審美價值。到明清時德化窯的各種裝飾又有新的發(fā)展,如有色釉、電光水、鑲金線和點釉等,到民國時德化窯基本不燒釉下青花瓷。
德化窯的款識早在宋元時就已出現,先用毛筆寫在瓷上,由于顏料含鐵高故在釉下呈醬色,經常出現在碗內、盒底和盒蓋上,多以姓氏和年月為主。到明清時不少瓷器都壓印有作者的姓名,如何朝東、張壽山、林朝星、張翁、文榮、陳念山、林子信等等,字體有篆書、楷書和行書。也有堂號款和地名款,如心榮、山人陳偉、福建德化制造、福建德邑等等。青花書寫款較少見,以畫代款在明末清初較多,如畫小兔、秋葉、雙魚、火焰等等。記年款多是白瓷祭品,如在德化縣香村寺中一對五彩九龍瓶,上書“康熙25年,德化縣知事鄞縣范正輅選制”等等。印章款從清朝開始比較盛行,如何朝宗、林捷升制、許云麟、珍和金記等等。
鑒賞宋元明清時期德化窯青白瓷,首先器物造型簡樸實用性強,結構線條流暢做工細致,裝飾圖案講究胎體厚薄不一;外銷器型胎薄,裝飾圖案精細胎質密,也有胎質較松看上去似有溫度不夠的感覺。釉較厚或積釉處微泛青色,上部釉面均勻下部釉層較厚,少數出現汗珠狀積釉并有冰裂現象。有扣燒或口朝下出現的芒口,有粗支圈點痕,有些白瓷下底及單件器物有砂。器型以手拉坯和模印為主,雕塑較少,器物接口處的處理較精細,接縫處幾乎看不見,特別是外銷器型最為突出,時代特征較明顯。宋初的器物具有較強的唐代特征,器型豐滿尤為瓶類最為突出,造型厚實;元代講究精細小巧,大高足杯尤為體現馬背民族的文化;明清以紋飾豐富為主,產品質量高,做工精確而隨意,雅俗共賞。
“象牙白”瓷的鑒賞應注意:
1. 產品造型厚實豐滿,裝飾部分講究自然大方,手拉坯或捏塑接口處過渡流暢。胎體細膩,胎質堅硬,德化窯獨有的中低溫材料配方,是閩南周邊窯場乃至景德鎮(zhèn)窯生產的白瓷所不能相比的。
2. 釉層均勻瑩潤玻化好,釉色白中微閃黃色,似象牙色猶如凝脂。
3. 疊燒器物內壁有支釘痕跡,其他器物足底有谷殼或匣缽砂的痕跡。
4. 瓷雕品有個性風格,許多器物在不同的位置上壓有作者的印章,以及年號款和地名款等,有些產品壁內可見印裝合縫的痕跡。
“豬油白”瓷的鑒賞與“象牙白”瓷的特點大同小異,主要是:手拉坯或捏塑接口處過渡流暢。胎體細膩,胎質堅硬,釉層均勻,釉面瑩潤玻化好,釉色透光折射猶如油脂,這種滋潤油脂感是釉面所獨有特征。其工藝與“象牙白”瓷一樣,疊燒器物內壁有支釘痕跡,器物足底有谷殼或匣缽砂的痕跡。
“蔥根白”主要是民間日用瓷。傳世較多都是一般的瓷器,如碗、盤、杯、碟、缽、盅、盒、壺、小罐、西洋工藝瓷雕、人物瓷雕等。特征是造型豐滿結構嚴謹,細部裝飾精巧。胎釉結合緊密,胎色白質地堅硬,釉色潔白如蔥根。許多日用器留有明代窯工刀法痕跡,真正的雕刻痕跡最為明顯和突出。
清代的德化窯基本延續(xù)明代的器種,中晚期的瓷器較為普通,許多器型直接用青花瓷器型,雕塑風格與明代有了很大的不同,主要是頭飾、胸飾、首飾等的變化,以及花紋線條講究刀法鋒利。老道光潔,大件器物以手拉坯為主,雕塑以模印后再細雕,胎體厚薄不均但時代的特征較強。胎釉結合緊密,有“糯米胎”現象,中晚期主要以質地堅硬的還原瓷胎質為主:釉色清白瑩潤度一般,釉中鉀高易見,還原瓷釉色微泛青在積釉處較為明顯。器底有清代裝燒工藝的特點,釉和底有細砂痕。
民國時期德化窯白瓷造型粗糙、笨重,器型搭配一般,藝術效果較差;但雕塑工藝仍有發(fā)展,雕塑作品不亞于明清時期;其次胎中雜質較多,質地較暗實,釉面呈灰青白色;制作方式由初期的陶模成型發(fā)展到晚期的石膏模注漿成型,成型方式的不同留有明顯的時代制作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