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收藏網訊 鑒定是收藏人必學的一門學問。古瓷鑒定又是鑒定中最難學的一個門類。它要求知識面廣,實踐要多、分析能力強、邏輯思維活等諸方面的綜合素質提高,方可少走或不走彎路。
鑒定書和鑒定文章面世的不少、一家之言和經驗之談很多。其說不一或概念模糊的有,過于片面或教條主義者有,讓初學者不知如何是好,知其易行其難,則容易失誤。
現代膺品層出不窮,仿技高超,達到真假難分的境界,如果還用教條的方法去鑒別或把"個例"當普遍去推廣,必然是真仿難分,多數走眼,損失慘重。
平臺系統(tǒng)地針對幾方面的實際情況,用科學的、辨證的、可讓大家認同的方法來談鑒定古瓷的一些問題,請同行們和收藏人共同探討和指正。
邢窯:白胎,產品胎體比定器顯厚,色潔白,淘煉精細,質堅細凈,磁化程度很高,燒溫達一千三百度,釉質白潤、微微閃黃,若牛奶狀, 胎釉間有一層極薄白色化妝土,因此釉面顯得特別瑩潤,胎釉結合緊密,呈玉質感,以釉色勝,極少見見紋樣裝飾,除精品外上釉往往不到底,見流釉,仿品不見護胎釉,多無流釉。
越窯:青釉多顯灰色,釉面瑩潤沉穩(wěn)、多數不夠透明,呈亞光狀,有流釉現象,底足見墊痕,見火石紅,胎底往往較厚。
定窯:造型極其規(guī)整秀麗,胎體薄,釉層很薄,故器面隱約透出修坯刮痕,底足內常施半釉,沙底器足墻地常粘釉斑,無釉處見同心圓狀細細竹絲刮痕,心不在正中,器表隱約見平行狀竹絲刮痕,側光下見淺淺流釉印跡,稱淚痕;宋定器釉質勻凈,胎具黏質,底足露胎處手感滑潤,對光見肉紅色,敲擊聲悠長。仿品胎過細,釉過亮,敲擊聲多尖利急促,胎如觸摸粗有燥感也需小心為新品。需注意的是紫定黑定燒成溫度更高于白定,釉面極亮胎體粘質感很強。仿品多無灑脫運為胎缺粘質感覺。
鈞窯:宋鈞有官民之分,官鈞及民鈞精品胎體致密、淘煉精細,見棕褐色護胎釉,基本為滿釉支燒,器面較平滑,粽眼很細,有多種釉色交織窯變,有蚯蚓走泥痕,金均見桔皮粽眼,胎體多較粗、多本色棕褐、不同宋鈞是護胎釉層,元鈞胎色黑粗,釉面桔皮紋嚴重,宋元鈞瓷胎色都沉穩(wěn)老舊,新仿雖像仍見火氣。
磁州窯:宋器胎質從不顯粗,有粘質感,呈灰或黑灰色 ,釉略顯粗,面不夠光滑,常見桔皮粽眼,文獻稱:為彌補此類缺陷,外壁用白色化妝土;白釉似牛奶,優(yōu)者近似定而比定厚,有粉質感,有開片和不開片兩類,開片者玻璃光感較強,片紋無色、細而柔和;無開片者,肥潤瑩厚,金元器不似宋胎白,而稍黃,仿品絕無肥潤瑩厚感覺,胎體常過硬過細過白。磁州窯畫法極富民間生活氣息,簡潔流暢,仿品則顯生硬。
耀州窯:釉面往往較透亮,成特有姜黃色或橄欖綠色,常見一器呈多種色階,見氣泡爆裂細細橘皮棕眼,釉下氣泡稍大較疏、呈欲開不開狀,足墻上總有施釉接觸不到,露護胎釉處留下褐色斑塊,此處表面常失光亮,甚至似燒焦樣;胎色較深,底內常有護釉,足墻底無釉,胎稍稍顯粗,于宋時甚為特殊,其斜刀刻法為曠古爍今一大特色,新品線條也流暢,但胎過細過硬,底足墻多見護胎釉,底內多見窯砂,釉面比真品偏黃,常見油膩感,刻劃線中常見過大連續(xù)氣泡。
龍泉窯:龍泉胎以白為主,白非純白、帶灰,也有黑胎和淡黃胎,胎色有深有淺,原因應是燒成溫度越高者色越深,釉多次涂施,凝厚、瑩潤,釉相當透明,特別是北宋器可從釉面底看見胎質,但南宋絕無透底現象,這即兩宋區(qū)分辦法,南宋足多施一層暗棗紅至褐紅色護胎釉,護胎釉帶明顯沉穩(wěn)舊氣,北宋卻常略有露胎。
建窯:成型規(guī)矩、特別以碗盞稱精彩,淘煉精細,胎體黑色極致密, 有糯米樣黏感,底足淺而整齊,釉面會開較大紋片,紋片邊緣常呈弧線,這是仿品未見作到的,其胎腳常有大注堆流釉現象,白胎白釉器含鐵、鈦雜質極低,潔白細膩稱糯米胎,新品淘煉不精,無舊器特殊致密沉穩(wěn)感,開篇也不成弧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