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佩蘭 一九三七生人瓷器研究專家故宮博物院研究員
收藏界始終暗潮涌動,人們對金錢的狂熱讓一切真?zhèn)坞y辨—器物、專家以及 專家意見。龐大的市場需求、不明真相的群眾、第三方監(jiān)管機(jī)制的缺失讓真和假高度仰仗鑒定者的專業(yè)水準(zhǔn),對鑒定者的品行、意志和底線的依賴也達(dá)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為此我們采訪了文博系統(tǒng)里陶瓷、書畫、家具、雜項4個領(lǐng)域里的三代8位專家—其中7位來自故宮博物院,那里無可比擬的館藏已經(jīng)練就了幾代鑒定人—我們試圖了解他們?nèi)绾我徊讲阶邅,如何從一無所知到一言九鼎以及在紛擾與誘惑中具備的沉穩(wěn)與堅守。僅有時間的洗練并不讓一切理所當(dāng)然,人性內(nèi)在的一些品格往往是成敗的關(guān)鍵。
瓷 器
葉佩蘭在故宮博物院管理瓷器庫房數(shù)十年,不停地看與摸,接觸大量實物真品,幾萬件東西都在腦子里留下了印象;年輕一代的呂成龍則利用各種機(jī)會考察了將近四十個窯址,采集陶瓷標(biāo)本無數(shù)。兩代陶瓷人都在實踐中不斷磨煉著自己的技巧。
葉佩蘭: 四十年的“看”和“ 摸”
葉佩蘭常說:“瓷器太沉了不行,太薄了也不行,東西拿在手里得有一定的分量,什么東西都像這瓷器一樣,得有個度。”她的一只手比劃著,好像在掂量著一個瓶、壺、罐、碗什么的。
在外授課培訓(xùn)時,常有人跑了上千公里,興沖沖拿樣?xùn)|西給葉佩蘭過目。95%的情況下,葉佩蘭瞧著那些被稱
作宋元明清的瓶壺罐缸锃光瓦亮和簇新的顏色,不得不遺憾地說:假的。
“古董古董,它是古老的東西,就算民國的東西擱到現(xiàn)在,也100 多年了。超過100 多年的東西給你的感覺就是很沉穩(wěn)、很古老的,不刺目,比較柔和,一看就很舒服,有老氣的樣子。這都不用很深地去進(jìn)行研究?匆娔谴杉(xì)白細(xì)白的,得嘞,您那一定是假的。”
葉佩蘭比買假瓷器的人多了40 年“看”和“摸”的機(jī)會。1956 年進(jìn)故宮,1998 年“出宮”,葉佩蘭42 年的光陰都花在了“宮中”。“我挺幸運(yùn)的,分到了故宮博物院。到老了,成專家了。”
陶瓷組“ 庫掌”
故宮博物院有任副院長楊伯達(dá)管葉佩蘭叫“庫掌”。“庫掌”是清宮內(nèi)務(wù)府里管庫房的官。葉佩蘭當(dāng)然不是真的庫掌,但她對庫房瓷器藏品的熟悉程度,讓楊伯達(dá)非要稱她“庫掌”。
1956 年,葉佩蘭高中畢業(yè),當(dāng)時如果不是太瘦,故宮博物院可能就少了一個庫掌,天上就多了一個女飛行員。葉佩蘭最終選擇進(jìn)了故宮,故宮的宏偉和博大迅速吸引了她。“到故宮以后,就覺得挺神奇的,那么高大的宮殿,
里面還有花園,還有人給我們講里面那么多的古董,覺得在這工作挺好。”葉佩蘭“進(jìn)宮”兩年之后被調(diào)到了陶瓷組,她說:“然后一輩子就弄這陶瓷了。”
葉佩蘭在陶瓷組做庫房工作。有一天她算了算,故宮里有六七個大庫都是存瓷器的,全是二級品以上;還有一個大庫,放的是三級品;另外還有3000 多件民國瓷器也都留著。“從原始社會彩陶一直到宋元明清的瓷器,再到民國,我都進(jìn)行過整理。”
在家里,葉佩蘭忙著寫關(guān)于彩瓷的書,她希望自己的經(jīng)驗對別人能有所幫助 ( 攝影 / 劉才云)
恩師孫瀛洲、馮先銘
1956 年,高中畢業(yè)的葉佩蘭與63 歲的孫瀛洲老先生成為同事。當(dāng)時孫瀛洲已是名噪一時的古玩專家。解放后,
他陸續(xù)把自己收藏的3000 多件文物捐給了故宮博物院。這位傳奇色彩很濃的老先生給葉佩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庫房保管部有過一次大整理,孫老先生跟著后輩們一起做些瑣碎的工作。大家圍坐在大桌子旁,每件東西重新編號、做卡片,一件一件,看一件寫一個。老爺子也跟著寫,寫著寫著,自己捐的東西撞他自己手里了。撞上后他就鄭重其事地在編號下寫個“瀛”字,再鄭重其事地宣布:“這是本公司的。”老先生骨子里有一種天真,葉佩蘭覺得他格外有意思。
孫瀛洲經(jīng)常向后輩傳授自己畢生所學(xué),“要搞研究,首先要認(rèn)識東西。”在庫房整理哥窯瓷器時,他秀了一下技。這哥窯有明代仿、清代仿、民國仿,現(xiàn)在還在繼續(xù)仿。孫瀛洲讓葉佩蘭這些后生們?nèi)旆堪迅鞒缕纺贸鰜頂[桌子上。老先生端了端架子,東西拿出來后他去一邊抽煙,讓后生們把不同時期的仿品弄亂,混到一起。“然后他閉上眼睛,讓我們把他拉到桌子旁邊,一邊摸一邊說,這是宋代的,這是明代的。最后都說對了。我們覺得這事兒挺邪乎。后來孫老解釋,這明代的,你摸它釉子比較厚、比較粗,和宋代的一摸根本不一樣。所以說學(xué)瓷器這手感是很重要的。” 時至今日,葉佩蘭仍把這視為金科玉律,常常會去觸摸和掂量手里的瓷器,一切都需恰到好處的感覺。“對我影響比較大的,一個是孫瀛洲先生,一個是馮先銘先生,都是很著名的老專家。馮先銘原來是陶瓷組組長。1958 年之后,每個周五,馮先銘和孫老都給我們上課,講古陶瓷知識。”那時葉佩蘭20 多歲,正當(dāng)好年景,喜歡東跑西顛。馮先銘會帶著她們出去考察窯址。在福建同安窯撿到的軍持肩讓葉佩蘭至今還能體會到彼時的成就感。窯址所在地的殘片堆積成山,無比壯觀。葉佩蘭和同去的后生們腳踩著嘩啦啦下滑的殘片爬上爬下,從中尋找相對完整、有特點(diǎn)的瓷片。那天微微地下著小雨,不熱也不冷,大家都興致盎然。“我到現(xiàn)在印象都特深刻,我撿了這么大一個軍持的肩膀。”葉佩蘭兩手又比劃一下。軍持是一種盛水器,隋唐時期傳入我國。這大半塊軍持肩,上面還裝飾了一只帶褐色斑點(diǎn)的小烏龜。葉佩蘭興沖沖拿給馮先生看,得到馮先生極高的贊賞:“這個好,還是帶彩的呢。”同安窯清白瓷占多數(shù),極少有帶彩的。葉佩蘭將這視為一個不小的勝利成果。時至今日,葉佩蘭一直對往日恩師的諄諄教導(dǎo)津津樂道,覺得自己的今天與他們不無關(guān)聯(lián)。
退休之后鑒定忙
一轉(zhuǎn)眼,葉佩蘭自己也成了前輩。1998 年退休后,葉佩蘭覺得這前半輩子凈干活了,該回家過過清閑日子了?墒欠鋼矶恋纳鐣顒幼屓~佩蘭大為驚訝,她甚至比在故宮更忙了。
“全國各地的一些文物文化部門,還有收藏家協(xié)會,會搞一些鑒賞活動,請我去講陶瓷。退休以后參加這些活動
比較多。” 葉佩蘭除了在外講課、鑒定,平日里在家寫關(guān)于彩瓷的書,希望把自己的經(jīng)驗廣而告之,于人有所幫助。外面有人將她的名字冠在各種在她研究領(lǐng)域之外的鑒定書上,她說一說、樂一樂,然后就將自己置身于這些紛亂之外。
“我等于是在故宮里成長起來的,是故宮把我培養(yǎng)成了一個專家。”葉佩蘭對待了42 年的故宮永遠(yuǎn)心懷感激。
以前的庫房在地上,窗戶是紙糊的,擋不住風(fēng)沙。葉佩蘭工作時穿深藍(lán)大褂,下班時深藍(lán)大褂成了灰藍(lán)大褂。
但是她樂此不疲、興致勃勃。“有這么豐富的藏品,全世界去哪兒找這么精美的官窯瓷器。”葉佩蘭不斷地看、不斷地摸,經(jīng)手的官窯藏品被她一件件記在本子上,從本子上再記到腦子里。
這種工作重復(fù)再重復(fù),日積月累,在本子翻了上千遍之后,葉佩蘭成了楊伯達(dá)稱呼的“庫掌”,老庫房里藏品的大致方位她都記得。要找件什么東西,能飛快搜索定位。有一次故宮里來了一位英國朋友,想看永樂釉里紅大瓷瓶。
楊伯達(dá)給他心目中的庫掌打電話,葉佩蘭說:“院長,永樂里頭可沒這釉里紅瓶。”楊伯達(dá)解釋說院里一位老先
生介紹過,那一定是有。葉佩蘭琢磨半天,對她手底下的副組長說,去雍正里找一個釉里紅的大梅瓶。瓶子搬
去了,英國人高高興興地說這就是他想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