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德化縣生產(chǎn)瓷器,始于宋,盛于明。瓷質(zhì)呈乳白色,晶瑩剔透。器型以瓶、罐、杯、盤為主,飾以貼花、印花、堆花,捏塑纖秀,造型逼真,頗具名窯氣質(zhì),特別是其白瓷制品,層次豐富、濃淡分明、釉色如凝脂,透光賽琉璃,歷來為西方貿(mào)易所寶重,并譽絲、茶,有“東方藝術珍寶”之稱。
筆者所藏這方晚清民國時期德化瓷印,長3.5厘米,寬2.6厘米,高2.5厘米,印體透白,纖巧靈動,頗得金石之大氣。更難得的是其為雙面印閑章,一面鐫有“漁山樵水”四字,另一面鐫有“師造化”三字,筆畫寫意,詩意流暢。“漁山樵水”,黃賓虹老人為沈周的畫題跋過。另一面所鐫“師造化”三字則是唐代畫家張躁關于畫學的不朽名言!稓v代名畫記》記載說:“初,畢庶子宏擅名于代,一見驚嘆之,異其唯副縣長禿筆,或以手摸絹素,因問躁所受。躁曰:‘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畢宏于是閣筆。”這八個字概括了現(xiàn)象意象到形象之提煉的全過程。是以,藝術須以現(xiàn)實美為源泉,經(jīng)過畫家主觀情思的熔鑄與再造,方能以藝術形象示人。此語可謂道破了藝術天機,乃至傳誦至今,歷久彌新。這方印章兩面的內(nèi)容都是與書畫的山水有關,可見其寓意頗深。可惜未找到印譜,想必也是大家定制。
其實,除了賞其兩面刻字,就瓷印的胎體本身,也頗值得一觀。
從外部觀察,建白瓷的胎骨,呈現(xiàn)細膩潔凈的白色,往往帶有顆粒珍珠般的閃光,俗稱“糯米胎”,敲擊時發(fā)出清脆叮咚的金屬聲。胎體致密,玻璃相較多,透光度特別良好,在日光或燈光照耀下可映見指影。釉水的質(zhì)地堅韌瑩潤。素靜淡雅,如脂似玉,給人以溫柔的美感享受。其實,這里面還有講究,這方瓷印之白是白中微閃黃的乳白,又稱“豬油白”、“奶油白”、“象牙白”、“鵝絨白”,而還有一種白是白中隱現(xiàn)肉紅色的,稱“孩兒紅”、“肉里紅”、“美人紅”。不過后者屬罕見品種,難于一見。此兩類釉色,均為德化窯獨有,為一般瓷器所不能比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