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何受騙
“餡餅”變“陷阱”,僥幸心理是關(guān)鍵
萬變不離其宗,“分不夠錢來湊”是不法分子的各種行騙手段的共同特點。其實,行騙伎倆并不算高明,那到底是什么使得有些考生及家長對騙子的話深信不疑,心甘情愿去扔冤枉錢呢?
記者了解到,對相關(guān)招生政策的不了解,是導致考生家長被騙的直接原因之一,同時,考生及其家長從非正規(guī)渠道獲取招考信息,招考單位對考生信息保密不當,也常成為諸多招生詐騙的始端。另外,部分考生家長對國家招生錄取相關(guān)政策持懷疑態(tài)度,迷信只要有錢、有關(guān)系就能上好大學,抱著僥幸的心理相信不法分子散布的虛假信息,也是騙子屢屢得手的重要原因。
此外,高考詐騙案的頻頻發(fā)生,也與犯罪分子面對巨大的利益誘惑,不惜鋌而走險有關(guān)。一方面,很多學生家長為了使考生進入理想的學校,不惜花費“血本”,少的幾萬元,多的幾十萬甚至上百萬,面對巨大的利益誘惑,很多犯罪分子不惜鋌而走險;另一方面,一些被騙的家長和考生,因為怕丟面子忍氣吞聲,不到公安機關(guān)報案,使犯罪分子長期逍遙法外,也助長了犯罪分子的囂張氣焰。
當然,“望子成龍”的心理也是導致一些考生家長上當受騙的主因。一位河南考生家長的說法代表了相當一部分家長的心聲,“孩子高考發(fā)揮不好,上不了大學怎么辦?現(xiàn)在大學生一抓一大把。大學生就業(yè)都不容易,更別說沒上大學的了,所以想盡各種辦法,也得讓他上大學。”有需求就會有市場,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不法分子為家長和考生送來一個又一個的“餡餅”,很多家長難拒誘惑,待清醒時才發(fā)現(xiàn) “餡餅”變?yōu)?ldquo;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