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花上幾百元就能從民間收購到價值不菲的文物。而如今,在拍賣會上舉價上百萬,甚至舉出遠遠超過文物價值的價位,也很難拍過私人藏家。武漢市文物交流中心副主任王更勝不禁感嘆,隨著私人藏家越來越多,藏家對藝術收藏品的投入越來越大,國立博物館對文物進行收購征集已越來越顯得“力不從心”了。
圖:盛世中華和合對瓶釉下五彩國禮用瓷大師聯(lián)合創(chuàng)作 收藏投資精品
現(xiàn)在,中國大陸人已經(jīng)越來越多地出現(xiàn)在拍賣廳。在經(jīng)過與前人藝術成就的長期隔絕之后,他們對自己的歷史非常有熱情,特別是任何連接現(xiàn)代中國和往昔輝煌的東西。 新富者如寧波徐其明,中國最大的鰻魚出口商;陸漢振,靠銷售摩托和汽車輪胎材料致富的浙江實業(yè)家,都是頗有實力的買家。中國越來越多的私人藏家熱衷于收藏中國的藝術品,特別是陶瓷作品,這就使得國家陶瓷博物館對文物進行征集的過程中,無法競爭過很多私人藏家。
王更勝告訴記者,如今的文物征集,難度較大,特別是在拍賣市場上,國有文物商店“基本不是私人藏家的對手”。據(jù)介紹,5月中旬,王更勝在天津參加了一個拍賣會。當時,他的目的就是競拍下“清乾隆黃玉雕螭紋觥”。這件文物為黃玉質地,細膩瑩潤。觥呈橢圓形角狀,底部倒置一碩大的獸首,全器集圓雕、浮雕、鏤雕、陰刻等技法于一體,造型奇特,紋飾層次分明。這件文物一直由英國的私人收藏家收藏。“黃玉雕螭紋觥”的出價為200萬,最后一路加價,王更勝舉價至550萬時,競拍對手還有加價,王更勝只得放棄。最終,這件文物以780萬被私人收藏家收入囊中。
王更勝介紹,當時還有一清代“翠手鐲”,他出價到20萬后就放棄了競拍,最后以43萬成交,歸一私人收藏家所有。“現(xiàn)在文物收購很艱難了,文物拍賣也出現(xiàn)了刻意抬價的現(xiàn)象,這與一些專門從事藝術品投資的機構進入拍賣行業(yè)有很大的關系。另一方面,現(xiàn)在的私人收藏家越來越多,大家也更注重和了解文物的價值,私人收藏成為了文物又一個大的歸屬,如此一來,國有博物館在文物征集和收購的過程中常常失敗就不足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