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應廣西《天華堂》文物鑒定工作室主任陳天宗之邀,著名古陶瓷鑒定專家孫洪琦來到南寧,并在唐人文化園的天華堂接受了記者的采訪。對于時下的收藏與鑒寶熱,孫先生表示,收藏是一門學問,必須先學術后市場,不斷提高自身的鑒賞水平和對歷史的認知,才能做好收藏與投資的市場。
繼承家學傳統(tǒng) 求真求實
孫洪琦先生年近七十,父親是已故的故宮博物院當代古陶瓷鑒定大家孫瀛洲。早在1923年,孫瀛洲就在北京四牌樓開辦了敦華齋古玩輔,由于經(jīng)營有方,鑒定文物眼力好而收藏了大量珍貴文物,成為聞名海內外的文物鑒定家和經(jīng)營者。1956年,孫瀛洲先生受聘到故宮博物院從事古陶瓷研究、鑒定工作,就在同一年,他將自己嘔心瀝血、多年收藏的3000余件文物捐獻給了故宮博物院。在故宮博物院工作期間,孫瀛洲先后發(fā)表了《談哥汝二窯》、《成化官窯彩瓷的鑒別》、《試談永樂、宣德景德鎮(zhèn)官窯瓷年款》、《瓷器辨?zhèn)闻e例》、《元明清瓷器的鑒定》等研究與鑒定文章,對古陶瓷鑒定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還培養(yǎng)了耿寶昌、汪慶正、馮先銘、李輝柄、葉佩蘭等一大批文物鑒定專家。
在孫洪琦的名片上,印有明成化斗彩三秋杯的照片。說起這個舉世無雙的寶貝,孫先生說,這也是父親最愛的一件瓷器。成化斗彩在明代萬歷時就相當名貴,它胎薄而透明,從內里能看見外部的紋飾,有紅、鵝黃、姹紫三個色彩,而姹紫在當時是獨一無二的色彩。為了收購這一絕世珍品,父親一擲40根金條。平時,父親總在躲在房間里把玩,不輕易拿出來,直至捐獻給國家的前一天晚上,孫洪琦才在父親手上看到這一珍品。
孫先生表示,在自己的一生中影響最大的人就是父親。父親把一生的珍藏捐獻給國家,緣于父親對國家、對民族、對藝術的熱愛。一方面他會繼承父親的愛國精神,另一方面,堅持鑒真、求實,到目前為止,父親總結的陶瓷鑒定法仍然無人超越。鑒定古陶瓷,首先是要把人做好,人沒有做好,談不上藝術鑒定。父親的精神與古瓷一樣珍貴。
天華堂收藏的明代晚期福建德化瓷佛像
收藏有風險,鑒寶節(jié)目不能太當真
由于父親的口傳心授,身為中國古陶瓷學會會員、中國文物學會會員的孫洪琦鑒定古陶瓷的眼力之好也是公認的。他自己則認為,說真話、說實話才是鑒真。鑒真,需要有長時間的經(jīng)驗積累,要用心看,心里有,眼里才看得到。對目前的鑒寶熱,孫老提醒,收藏有風險,目前的撿漏不能說沒有,但概率已經(jīng)很少了。
古陶瓷鑒定,是通過釉面、胎體、瑕疵、器型、紋飾、工藝、款識、輕重、手感、聲音等信息,與儲存在大腦中的古陶瓷信息進行對比,再經(jīng)過全面綜合的邏輯分析與推理,最終做出判斷。這種近乎超級智能計算機高速運行的過程,孫先生認為可意會不可言傳, 80%是眼學,是模糊鑒定法。簡而言之,古陶瓷會讓人“一眼就能感受到那個時代特有的味道。”任何一件作品,都揉合了特定時代的特點,“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藝術”,他指著天華堂收藏的一尊明代晚期的福建德化瓷佛像說,像這尊佛像,制作者當時的虔誠,可見一斑,這樣的慈祥,之后很難看到。
對眼下各種鑒寶節(jié)目和活動,孫先生認為,這些只不過是一種娛樂形式,不能太當真。他說,這類節(jié)目或活動都是經(jīng)過電視臺或主辦者策劃的,是娛樂性質而不是學術性質的,是為了迎合現(xiàn)在的觀眾和市場而出現(xiàn)的,所以人們看的時候不要太認真,就當是一個節(jié)目看看就行。對于各類大型鑒寶會,鑒假容易鑒真難。孫先生表示,不參加此類活動,搞鑒定的,應該是把自己的所學服務于社會,不能以經(jīng)濟利益為主。在日常的鑒定中,孫老坦言,一天最多只能看40—50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