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tǒng)“五大名窯”(汝、官、哥、定和鈞窯)當中,鈞窯可謂是當今發(fā)展得最為風生水起的一個。從屢屢被當做重大國事活動的“國禮”,到在拍賣市場上連創(chuàng)百萬高價,它一枝獨秀般的優(yōu)異表現(xiàn),足以讓其他名窯“相形見絀”,也吸引了越來越多藏家的關注。
和宋朝的傳世鈞瓷相比,當代鈞瓷的釉色更加五彩斑斕,器型更加令人眼花繚亂,就連被古人視作神鬼莫測的“窯變”也被今人控制……而這,究竟是當代鈞瓷實現(xiàn)的歷史性飛躍,還是一場自我陶醉般的末路狂歡?當代鈞瓷意氣風發(fā)地走在這條越來越寬廣的道路上,是不是同時也意味著,它正離自己的傳統(tǒng)精神越來越遠?今天,我們來聽諸位專家各抒己見。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孔相卿:
當代鈞瓷實現(xiàn)了歷史性飛躍
宋“五大名窯”對世界陶瓷發(fā)展有非常大的貢獻,特別是鈞窯。在它之前,中國的陶瓷多為青白瓷。鈞瓷打破了這種局面,為后來的有色陶瓷開辟了先河。作為御用品,宋鈞瓷的工藝達到了相當?shù)母叨取S葹殡y得的是,從宋至今,千年來河南的鈞窯之火從未熄滅。這和汝窯、官窯、定窯、哥窯都不同,它們在宋元之后都斷燒了,有的連窯址都找不到,繼承尚且有難度,更別說發(fā)展了。歷史的斷代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它們今天在技術工藝上的相對落后。而鈞瓷在這方面是幸運的?梢哉f,現(xiàn)在鈞窯已經(jīng)成為了北方陶瓷的種子庫,而當代鈞瓷也正因為充分借鑒了前人的智慧而顯得特別出色。
依托傳統(tǒng)鈞瓷,并借助現(xiàn)代的技術手段,當代鈞瓷的發(fā)展實現(xiàn)了歷史性的飛躍。我們都知道,和其他陶瓷大都以刻和畫做修飾不同,“窯變”是鈞瓷的招牌。在宋人眼里,“窯變”是神鬼莫測的,他們的燒制水準很高,但并不清楚“窯變”背后的奧秘。而今天的鈞瓷藝術家早已破解了“窯變”之謎?梢哉f,“窯變”對古人來說只能是碰運氣,而今天已能被人為控制,許多宋人想做而做不到的“窯變”效果,對現(xiàn)代鈞瓷人來說并無難度。在宋代,鈞瓷有“十窯九不成”的說法,當代鈞瓷也突破了這個出窯率過低的技術瓶頸,利用液化氣窯,鈞瓷已經(jīng)可以實現(xiàn)大批量生產(chǎn)。
因為技術條件的提高,當代鈞瓷的藝術形式日趨豐富多彩。比如說,傳統(tǒng)鈞瓷基本上就是天藍、胭脂紅等單調(diào)的色彩,而當代鈞瓷的釉色可謂是千變?nèi)f化。另外,當代鈞瓷的器型也十分豐富,不僅有傳統(tǒng)的,也有抽象、寫實甚至卡通的風格。
不謙虛地說,和其他幾大宋朝名窯相比,鈞瓷目前的發(fā)展狀況是最好的。我們趕上了人民財富增加的好時代,收藏者與藝術家聯(lián)手帶起了鈞瓷市場。除了價值無可置疑的古鈞瓷,當代鈞瓷也受到追捧。
不過我認為,在選擇“藏古”還是“藏今”時,大家應該首先思考最根本的問題:為什么要收藏?我認為不能僅僅將收藏看做是投資,還有自己的歷史價值在其中。比如,你收藏宋代官窯作品,是因為它承載了當時中國最高的技術工藝、表現(xiàn)了當年的生活水平和審美趣味,那么當代鈞瓷大師的作品同樣值得收藏,因為它們和宋代精品是一樣的,而區(qū)別就是:它們遠,我們近。從這個層面而言,當代鈞瓷中的仿古作品,我反而認為收藏的意義不大,F(xiàn)代仿古,可以說是用技術欺負老祖宗。我們收藏的,應該是當下真實發(fā)生著的歷史,而不是今人摹仿先人的產(chǎn)物。還是要記住一句話:“今天的藝術品就是明天的文物。”
反方
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家、《鈞瓷志》、《中國鈞窯考》主編苗錫錦:
“染”出來的“窯變”經(jīng)不起歷史考驗
我不否認,當代鈞瓷當中的少數(shù)精品,已經(jīng)超越了宋鈞瓷的水準。但總體而言,當代鈞瓷和宋鈞瓷的差距仍舊非常大。
現(xiàn)在,如果你到潘家園,或者我們當?shù)氐拟x瓷市場走一圈,看到的鈞瓷是紅紅一片,五彩繽紛,花哨有余。以至于現(xiàn)在人對鈞瓷的印象是:越絢爛多彩就越好,上面要是再來點兒鳥啊、蟲啊什么的“窯變”,那就更精彩不過了——實際上,這是對鈞瓷的誤解。
真正的鈞瓷應該是什么樣的?這個標桿,當仁不讓,應當是北宋的官鈞窯所在地——禹州老城區(qū)內(nèi)的宋代鈞窯遺址鈞臺窯的出品。鈞臺窯是北宋時為皇室燒制鈞瓷貢器的官辦大型窯場,無論從釉色方面或造型方面看,北宋鈞臺窯都代表著鈞瓷發(fā)展到鼎盛時期的最高工藝水平。
鈞臺窯瓷器的身上沒有浮光,散發(fā)著內(nèi)斂的光芒。它沉穩(wěn)、厚重,是中華民族品格的表達。當代鈞瓷卻紅得令人目眩,比傳世鈞瓷紅得多。實際上,“天青”才是宋鈞瓷的底釉,雖然也有銅紅的窯變,但那更像如洗碧空上的一抹紅霞。就算是那些很紫的鈞瓷,里面也有藍色的流紋。甚至可以說,“無紅可成鈞,無藍不成鈞”。這和清代陳瀏在《陶雅》中評說的也一致:“鈞瓷有紫、青兩種”;“天青貴于銅紫”;“其實紫釉之乾澀而無蚯蚓走泥紋者,遠不及月白瑩潤者也,月白而能瑩潤,則仿柴之雨過天青者也”。
當代鈞瓷特別“紅”,特別艷,與迎合當代人的欣賞趣味有關;另外還有一個原因是,和天青釉相比,銅紅釉是很好燒的。而宋人那種“雨過天晴云破處”的天青釉,才是“窯變”的最高境界。坦白說,當代的匠人燒不出來,F(xiàn)在常見做法是,直接往釉料里添加化學顏料,比如氧化鈷——它不用“窯變”就可以呈現(xiàn)藍色,想要什么狀態(tài)的藍色都可以。但這樣“染”出來的“鈞瓷”和自然窯變的無法相提并論,不耐看。
現(xiàn)在科技如此昌明,為何我們對著幾百年前老祖宗做出來的東西,還是只能“望瓷興嘆”?一個客觀的原因是,很長時間,我們都找不到當年宋人燒造青瓷時所用的瓷土原料,而這正是破解鈞瓷之謎的關鍵。前幾年,我在鈞臺窯遺址的附近尋找到了當年鈞瓷釉料土層,它看上去就是非常不起眼的土料,但成分屬于高硅低鋁,正是讓人朝夕期盼,能夠解開宋代鈞釉之迷的釉原料。經(jīng)過反復試驗,2005年,我們用這種釉原料成功燒制出了堪與宋官窯器皿釉色相媲美的天青和月白釉,可以說,這次試燒成功,標志著在斷代幾百年之后,宋鈞瓷的燒制技藝的真正復原。但是,這種原料也有“弊端”:它不太好燒,燒成工藝不容易掌握,所以仍在試驗階段。
除了原料,當代鈞瓷的工藝水準也和宋朝有差距。我覺得主要是主觀原因造成的。當代匠人有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態(tài),用工業(yè)顏料取代自然“窯變”的做法非常普遍,這樣做出來的鈞瓷充滿浮華之氣,經(jīng)不起歷史的考驗。而鈞臺窯的匠師,之所以能夠取得巨大成就,和他們的精益求精的精神分不開。“寧要一件好的,不要十件壞的。”這樣的精神,現(xiàn)代人太缺乏了。
深圳博物館副館長郭學雷:
審美力低下讓當代鈞瓷走上沒落之路
當代鈞瓷和傳世鈞瓷,我認為兩者間幾乎沒有可比性。古鈞瓷在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上都遠遠超越當代鈞瓷。同樣是一把泥巴,傳世鈞瓷做出來的是藝術品,當代鈞瓷卻惡俗不堪。不是因為我們的技術趕不上宋代,而是因為我們的審美遠遠未達標。
舉個例子:鈞瓷的特點是釉面顏色大氣粗獷,器型渾圓線條簡潔。而許多當代鈞瓷,卻硬要將一些生硬的藝術表現(xiàn)方式套到古樸素凈的鈞瓷身上,讓瓷器變得花里胡哨、過于復雜,反而削弱了鈞瓷原本大氣磅礴的美。比如過去的香爐,強調(diào)的是形式的簡略,不求裝飾,F(xiàn)在卻有人故意在香爐上設計細碎的窯變,讓釉面變得極其破碎,效果并不好。
據(jù)我了解,目前很多做鈞瓷的人,根本就是農(nóng)民企業(yè)家,很多鈞瓷制作團隊里,你甚至找不到一個人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懂得什么是真正的鈞瓷之美。他們就是按照自己的審美水平憑直覺去做,出來的東西自然奇丑無比。同時,大眾的審美水平也很低下。兩方面的因素互相影響之下,你想要找件稍微講究些的當代鈞瓷作品,都很難。
和傳統(tǒng)鈞瓷曾經(jīng)創(chuàng)下的輝煌相比,當代鈞瓷正走在沒落之路上。究其癥結所在,是傳統(tǒng)文化的缺失造成的。我們?nèi)钡牟皇羌夹g,而是審美。古人對鈞瓷燒制技術的理解還十分原始,很多時候還依靠偶然的窯變,而今人已經(jīng)能主動控制窯變。盡管如此,今天的工匠們,大都對色調(diào)搭配、彩斑應用這些問題缺乏基本的審美能力,在不適合的器型上用不適合的色彩展示鈞瓷,自然效果不佳。所以,要想使當代鈞瓷達到更高的藝術水平,只有一個辦法:讓綜合素養(yǎng)較好的人來接手,提升陶藝師群體的審美訓練和文化素養(yǎng),否則當代鈞瓷永遠無法走上精品的高度。
在我看來,優(yōu)秀的當代鈞瓷首先應該有設計美感,造型大方,窯變不必過于追求細碎。同時,應該既有傳統(tǒng)氣息,又貼近當代人的日常生活——傳統(tǒng)的東西一定要走進生活才有生命力。傳世瓷今天看來是藝術品,但在當年也只是生活用品。我們只有把當代鈞瓷做成生活用品,才能真正把濃郁的中國傳統(tǒng)氣息繼承下來。
在這方面,中國臺灣地區(qū)和日本的當代瓷器都值得我們學習。他們的從業(yè)人員的總體素養(yǎng)比較高。我曾見到過日本陶藝家設計的現(xiàn)代瓷器,是人們?nèi)粘J褂玫牟杈,風格很接近鈞瓷,但漂亮得多。相形之下,中國人日常生活中接觸到最多的是飯店里白花花的粗糙瓷器,審美根本無從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