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隨著全國文化建設中古玩市場的興建,電視媒體“鑒寶”、“賽寶”、“尋寶”類節(jié)目的熱烈敲打,以及藝術品拍賣中“天價”拍品的不斷躥出,收藏市場也隨即喧嘩騷動起來。應該說,這是國力強盛、民族文化自信心增強的體現(xiàn),也是現(xiàn)代人市場意識逐步成熟的“內力”驅動使然。
但很多后進的收藏者也不禁感嘆,第一、二桶金已被捷足先登者挖走,“撿漏”變得越來越不可能。在贗品遍地走,尋真實難,天價漫天飛、錢少干瞪眼的情況下,是否就“走投無路”了呢?由此,在書畫、瓷器、玉器、家具、雜項之外,尋找“被遺忘的角落”,撿漏新門類藏品,或者說,在上面這些常規(guī)藝術品收藏項目中,尋找被忽視的角落或低估的空間,就成為許多后來者的探索、發(fā)現(xiàn)之路。作為媒體人的筆者,最近為此事在報業(yè)網(wǎng)上的空間設置了討論話題,請愛好收藏的網(wǎng)友出點子、發(fā)高見,整理如下: 眾藏家說“角落” 此話題拋出后,反響熱烈。
網(wǎng)友“顧蟲”說:現(xiàn)在聽說高古陶器、瓷器價位蠻低的,這里面是否存在一個漏洞?我們宜興那里,有批工薪階層,錢花得不多,但家里都收得滿滿的。我自己業(yè)余搞點漢罐,這幾年增值較快。幾年前我花一兩百買的東西,現(xiàn)在有人愿意出三四千收掉,據(jù)說以后還要漲呢。這些都是這些年來搞基本建設時,從地下挖出來的。再過幾年,基礎設施建設慢了,出來的就少了。我們這一帶漢罐之類的東西,全國算多的。
網(wǎng)友“北京海龍”說:清末民初的照片,最好是黑白的,沒有底片的那種都是絕品。解放初期,那些火熱年代的“上山下鄉(xiāng)”、“造梯田”、“深挖洞,廣積糧”,如有照片也不錯,改革開放后一些有時代特點與地域代表性的圖片都可以收藏起來,收藏老照片,大有“錢”圖!
網(wǎng)友“老掘頭”列舉了3類:
一、“文革”遺存物。如今,除了像章、書籍,市場上還多見外,想得到一件該時期較好較精的“時代見證”物品,相對來說,已沒以前那么容易了。但由于距現(xiàn)在時間畢竟不太長,時不時還會有一些“冒”出來。這些物品砍價相對容易,“掘”一下,假以數(shù)年,我想肯定是有戲的。
二、典型農器具、生活用具。現(xiàn)在,隨著我國現(xiàn)代化步伐的加快,農村、農業(yè)生產、農民生活,正在進行著一場潛移默化的革命。最近我去了幾家鄉(xiāng)村農家樂,想帶孩子看看什么是老水車、打年糕的老石臼、磨豆腐的老石磨、承廊柱的雕花石墩,甚至想看一把童年時撐過的油紙傘、雨天出門披的鬃櫚老蓑衣,都已經很不容易了。許多已被搞壞了、扔了、打了、燒了,以后再找這些東西就得去博物館里找了。我認為,這些生產、生活器具或用品,經濟和藝術價值可能差些,但其歷史和文化價值是不可低估的。
三、老的書信、尺牘、票證、碑貼、拓片,F(xiàn)在,書寫工具的革命已席卷全球,雖然仍有許多人在堅持傳統(tǒng)的紙與筆,但那“筆”更多的是鋼筆、圓珠筆、鉛筆或水筆,用國粹毛筆做平常辦公之用者已屬鳳毛麟角。手捧昔時的毛筆書信,哪怕是個賬本、尺牘,你都會覺得很珍貴,充滿了舊時代的韻味和人文氣息。還有一些老的碑帖、拓片,現(xiàn)在一些書法家們都不一定能拿出多少。
網(wǎng)友“心在高原”:現(xiàn)在瓷器收藏太注重品相,我覺得有點殘的老瓷器也挺好。價格便宜,歷史文化價值沒區(qū)別。還有一些精美的古瓷片也值得收藏,做成包銀的飾件,掛起來很雅。日本就有掛古瓷片的時尚。
藏家的提醒與贊言
對于當下的收藏熱,有些網(wǎng)友跟帖,提醒大家不要盲目沖殺。也有網(wǎng)友對前面跟帖中提出的“角落”收藏表示贊同,并呼吁有見識的收藏者向那些方面進軍。
網(wǎng)友“秋林閑坐客”認為:收藏只有不被重視的領域,沒有被遺忘的角落。他提醒大家,古玩行里水很深,閱歷不多者千萬要當心,每口陷阱上都有一塊肥肉。
網(wǎng)友“阿鴉鴨”提醒:對于“舊醫(yī)書”收藏,假的也很多,小心走眼!
網(wǎng)友“頌雅風”跟帖:對于網(wǎng)友“顧蟲”在跟帖中探討“高古陶瓷是否存在一個大漏”,他說,所言極是。并轉發(fā)了一篇關于高古瓷的文章,這篇文章里說:高古陶瓷以不可征服的藝術魅力一定會讓人追隨崇拜,爆出震撼人心的天價。這是古人給我們的信心!官窯瓷器收藏已成故事,高古陶瓷收藏才是這個時代的黃金走廊。
網(wǎng)友“戀茶客”:紫砂壺現(xiàn)在正走出低谷了,抓住時機吃進,來日必升溫。因為好的紫砂土料在銳減,浙江長興的紫砂壺工藝,水平在宜興之上,價位比宜興便宜好多。我覺得,如果誰想投資,可在這個領域里探探。“被遺忘的角落”稱不上,但潛力可能是有的。”
行家談收藏理念
諸多網(wǎng)友在跟帖中不僅列舉了“遺忘的角落”,更談了他們的收藏理念。
網(wǎng)友“適履”認為:收藏,就是尋覓“被遺忘的角落”,拆遷與搬家是主人的“失寶”之時,也是收藏者慧眼識珠的“淘寶”之際,機不可失!舊籍、瓷雜、門墩、雕梁、繡品、床榻、帳鉤、老鐘、帽珍、玉件、掛歷、證章、搪瓷、家書、檔案、課本、農具、賀年片、灶頭畫、油漆畫、連環(huán)畫、明信片等等,滿目琳瑯,俯拾即是。
“毋躁”說:收藏,就是留住歲月的原汁原味,而不是假冒仿古。
“冢當”認為:收藏,就是遠見卓識,點石成金,化腐朽為神奇。臺灣建筑家登琨艷將滬上蘇州河畔的舊倉儲變?yōu)樗囆g家的天堂,他用舊城拆遷時被棄的“黛瓦”,在姑蘇的大酒店壘起了“波光鱗鱗”的詩意之墻。在房地產商群起,崇洋的樓盤蜂擁而來之時,高檔的臺商公寓卻以在小區(qū)里“收藏”到徽州的古宅與吳越的古橋而洋洋自得,會所里看到的是精美的雕梁畫棟與碩大的青石柱礎,花園小溪邊的古橋能觸摸到歲月滄桑的質感。
“恒有”說:收藏,就是將不再流行的老物件變?yōu)闀r尚,對后代而言沒見過的其實都是新奇的。上世紀60年代出生者對60年代以前的舊物感興趣。民國到“文革”,歷經戰(zhàn)火與動亂,存世的舊物其實并不算多,卻成就了潘家園地攤的輝煌。
“菜中郎”說:收藏,就是要記錄下難登大雅之堂,或主流傳媒不屑的人和事。所謂“難登”或“不屑”其實都是暫時的,時過境遷,等“奇跡出現(xiàn)”之日,甘坐冷板凳的有心人,便可作獨家報道,以專家自居,旁若無人、侃侃而談。日記與筆記收藏著鮮為人知的秘史,是正史無法替代的原始史料。這可是非物質文化遺產!
網(wǎng)友“一回生”:據(jù)說伯樂有個兒子,受其父影響,天天拿了一部《馬經》去尋千里馬,按圖索驥一年有余,始終沒有找到。一天他找到了,回來告訴父親說:他得到一匹千里馬,要點與《馬經》上所說的相同,但又不是很像。伯樂問:到底什么樣?兒子說:隆顱,跌目,脊郁縮,都符合的,就是不能跑。伯樂隨他出去一看,原來是只大蛤蟆。收藏古董和相馬同理。
今年的藝術品市場無論是“回歸理性”也好,“遭遇寒流”也好,除了見仁見智之外,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昔年“封建糟粕”的古董、字畫絕對是“藝術品”,這些“好東西”、“寶貝”、“人類文明的精華”等雅譽的觀念已深入人心,并日益成為居家裝飾、文化汲取、彰顯品位、投資選擇和禮尚往來的佳品。
筆者在網(wǎng)上設下的話題,尤如一份多項選擇的抽樣調查,它的反饋顯現(xiàn)出了收藏愛好者和藝術品投資者的一些理念與思考。也許,這份粗淺的調查更大的意義只是一份“參照”,但愿它能給讀者一點鑒戒、警醒或啟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