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網(wǎng)唐山2月13日電(張明月)唐山市區(qū)是一塊資源寶地。煤、鐵、石灰石、耐火粘土等資源蘊藏量均十分豐富。就耐火粘土礦床(點)儲量來說,據(jù)專業(yè)人士統(tǒng)計,開平至古冶一帶計有產地11處,累計探明儲量達88301萬噸。耐火粘土分為4種,其中有一種高鋁粘土,近八九十年來已作為耐火礬土礦開采。較早利用開平耐火粘土的年代,可追溯到明清兩朝。在古開平(包括今唐山市區(qū))自明朝開始就已用土法開采,用以燒制陶瓷器。這里的粘土資源為唐山瓷器誕生提供了條件。
唐山的瓷器燒制究竟源于何時何地呢?據(jù)民間相傳,唐山自明朝永樂二年(1404年)開始有粗瓷生產。此時有來自山西介休縣的田氏、范氏兩家移民,帶來制缸技術;利用這里的耐火粘土,唐山陶瓷應運而生。兩家窯都不雇外人,屬于家庭手工作坊。田氏、范氏兩家居址在今路北區(qū)彎道山公園地區(qū),后來居民增多,形成村莊,稱“缸窯村”(今西缸窯)。繼而有山東棗林莊的秦氏遷來,居今彎道山公園以東地區(qū),而后稱秦家莊(今東缸窯)。秦家以種田為生,到明世宗嘉靖年間(1522-1566年)已成為當?shù)馗粦簟_@時,有常姓人家也從山東棗林莊移居這里。常家會制作缸、盆,于是秦家出資,雇常家人做工,興辦窯廠,利用這里的耐火粘土,也燒制大缸,始名“陶成局”。兩村東西相望,分別被人們命名為“西缸窯”和“東缸窯”。
在田氏、范氏和秦氏、常氏移民到此地之前,此地并沒有任何燒制大缸(民用水缸)的記載和傳說。因此可以認為“缸窯”(村)地名形成是在田、范兩家和秦、常兩家遷來以后才逐漸出現(xiàn)的。如此說來,那么在此之前,該地又叫什么名字呢?
在六七十年前,民間相傳,彎道山原名“豌豆山”。原本是一個小山包,位于唐山(今大城山)北約3公里,是一座海拔約20米的荒丘。明初屬灤州曹家口社之地。當時農家在這里種些豌豆,故而名為豌豆山。
豌豆山又怎么改稱彎道山了?這是因為這里地下淺層的耐火粘土適宜燒制陶瓷。采掘粘土的場所與燒制大缸的作坊、窯地之間有一條彎道相接;又因為“豌豆”與“彎道”諧音,天長日久“豌豆山”之名遂被改稱為“彎道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