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塔寺中品瓷境 青花鄉(xiāng)里故人愁
-----------“瓷境”現代陶瓷藝術展北京開幕
繼九月中旬在國家大劇院展出之后,“瓷境”現代陶瓷藝術展在這個初冬再次回歸北京。這一次,主辦方選擇了頗具禪意的展出地——白塔寺。
11月16日于白塔寺開幕的“瓷境”現代陶瓷藝術展集合了鄭云一、韋華、杜建新和陳少岳四位現代陶瓷藝術領域四位各具造詣藝術家的作品近40件,通過瓶器、雕塑、壁掛等多種形式集中體現了當前藝術陶瓷領域在作品形式和題材上進行的創(chuàng)新探索。
談及在白塔寺舉行這次展覽,幾位藝術家不約而同地表示這是一種難得的貼近。與規(guī)矩的博物館相比,置辦這次展覽的地點位于白塔寺內東側的廂房,參觀者跨出門檻,就能望見始建于元代的巍巍白塔側影,而這種清冽的禪意與展品上寥寥幾筆的寫意景象迸發(fā)著一種遙相呼應的共鳴,仿佛那些時代就在我們身側,一晃眼、一回首,就在那里。
無論是鄭云一的《牡丹亭》系列、還是陳少岳的作品《十五貫》,此次展出的創(chuàng)作中,戲曲題材的作品頗多,而與以往傳統(tǒng)戲曲題材重人物、強調色彩的手法不同,此次我們能看到創(chuàng)作者在構圖上注重重新構造一個時空、著重塑造氛圍。
以《十五貫》為例,創(chuàng)作者在作品設置為一個戲曲放映空間,演出的是傳統(tǒng)戲劇《十五貫》,這部分采用的傳統(tǒng)的青白色調,而看戲的觀眾群則是采用了類似油畫的處理方式,以濃總重的色塊在進行分割,而整體又將這個空間包進了由光線明暗構建出的“天圓地方”的構圖中。對此作者陳少岳表示,這種處理方法也蘊含古代“方孔銅錢”的意思,與《十五貫》的主題對應。由此,在一幅平面的壁掛做作品中,巧妙地進行了“戲中戲”的解構。而形式之外,江南夜戲特有的氛圍也因為青白對照的色調而影影綽綽地散發(fā)出來。
同樣著力于表現這種鄉(xiāng)愁情緒的創(chuàng)作者鄭云一所采用的手法則是做減法。在他所創(chuàng)作的瓷瓶作品上,很難看到恢弘的構圖,有的只是一殘磚、一處廢梁,間或出現幾筆飛檐、殘荷,青白之間、明暗交錯,看似是一種私人情緒在走筆,沉下心一思量,卻發(fā)現所謂歷史的溫度,無非正是這些貼己物。
有意思的是,此次參加展出的四位藝術家中,除了出生陶瓷世家的杜建新,其余三位并非景德鎮(zhèn)本地人,也并非瓷器創(chuàng)作科班出身,鄭云一習過油畫、版畫,最早的圓明園藝術家之一;陳少岳則是中央美院中國畫科班出身,后負荊俄羅斯修讀油畫;韋華,廣西人,之前以陶為主要創(chuàng)作介質。但他們先后來到景德鎮(zhèn),見識過1300℃高溫燒造之后,泥塑火煉成就的藝術美感之后,都毫不猶豫地選擇了這條創(chuàng)作之路,而其之前的藝術積累,也確實給陶瓷藝術創(chuàng)作開掘了新的可能。
“瓷器創(chuàng)作不同之處在于,即使之前的構圖和色彩都拿捏得很好,卻也沒有辦法預料到經過燒造之后,最終會呈現出怎樣的景象, 這個過程中,有一種難以捉摸的不確定性,但對藝術家而言,統(tǒng)統(tǒng)都是驚喜。”鄭云一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