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wǎng)麗水11月18日電 北京故宮博物院、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古陶瓷研究會等一批國內(nèi)外著名古陶瓷研究專家齊聚浙江龍泉,探討如何恢復明代龍泉官窯青瓷技術產(chǎn)業(yè)。作為第六屆中國龍泉青瓷•龍泉寶劍節(jié)的一項重要活動,“如何恢復明代龍泉官窯青瓷技術”專家座談會今天在龍泉舉行。
龍泉是浙江省歷史文化名城,以青瓷、寶劍文化聞名于世。龍泉的劍瓷文化可謂源遠流長,在世界上有著十分高的知名度。龍泉的寶劍是名聞中外的民間藝術品,距今已有2600多年的歷史。
浙江大學周少華教授介紹,2006年9月,經(jīng)國家文物局批準,由浙江省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中國考古學研究中心、龍泉市博物館聯(lián)合對大窯龍泉窯遺址中的楓洞巖進行了主動性發(fā)掘,明確了龍泉窯在明代確實為宮廷燒制過瓷器,這引起了龍泉古窯瓷廠的關注。作為專業(yè)研究龍泉古窯瓷燒制工藝的龍泉古窯瓷廠,對恢復失傳600多年明代龍泉官窯青瓷傳統(tǒng)燒制技藝具有重要意義。然而沒有任何相關資料可考證胎、釉的組成成份,想要恢復失傳600多年的明代龍泉官窯青瓷燒制技藝,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僅靠古窯瓷廠顯然太難。
2008年,龍泉市政府大力開展市校合作,龍泉古窯瓷廠順利與浙江大學聯(lián)姻,成立以浙江省工藝美術大師李邦強為組長、周少華教授為副組長的“明代龍泉官窯青瓷工藝技術的恢復研究與開發(fā)”項目小組,共同開展研發(fā)。
根據(jù)浙江大學研究成果,李邦強和技術人員翻山越嶺,一處處尋找瓷土礦,經(jīng)過3年努力,終于在龍泉尋找到了30多處瓷土礦點,測試300多次配方,試驗200多次瓷片燒制后,終于迎來了成功。2010年3月份確定了明代龍泉官窯青瓷的豆青釉最佳配方;8月份,確定了明代龍泉官窯青瓷翠青釉的最佳配方。研究恢復了故宮博物院館藏明代官窯龍泉青瓷3件,臺灣國立博物館館藏、明代龍泉官青瓷5件,國外土耳其托普卡帕皇宮博物館藏明代官窯龍泉青瓷5件,龍泉青瓷博物館館藏明代龍泉官窯青瓷(修復)8件,使失傳600多年的明代龍泉官窯青瓷傳統(tǒng)燒制技藝再現(xiàn)當代。
中國古陶瓷研究會會長王莉英等專家們在仔細察看古窯瓷廠生產(chǎn)的仿明青瓷后,暢所欲言,就恢復明代龍泉官窯青瓷技術的相關問題進行了認真地探討。他們認為,古窯瓷廠為恢復明代龍泉窯殺出了一條“血路”,通過了途中的“十面埋伏”,恢復出來的作品器型碩大,造型準確,刻花精美,設計巧妙,紋飾結(jié)合美妙,且科學與藝術、傳統(tǒng)與創(chuàng)新的結(jié)合都呈現(xiàn)出新的境界,基本達到了明代青瓷的風格特征。
曾經(jīng)負責過大窯楓洞巖遺址發(fā)掘工作的中國古陶瓷研究會副會長沈岳明認為,明代青瓷器型碩大,刻花和釉色都自成風格,想要模仿很難,古窯瓷廠制作的仿明青瓷造型與明代青瓷基本一致,但建議在刻花工藝上還要作進一步地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