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廣網(wǎng)北京9月26日消息 觀復博物館館長、著名收藏家、評論人馬未都日前推出力作《瓷之色》,作品由紫禁城出版社(現(xiàn)已更名為故宮出版社)出版。在新書簽售儀式上,馬未都接受了鳳凰衛(wèi)視節(jié)目主持人梁冬的專訪。
梁冬:我們知道,China既作為中國又作為陶瓷的固有英文詞代表了瓷這種東西對于整個世界眼中中國的印象,馬老師作為一個收藏家一直在觀察和思考這個問題,他說他思考了十多年之后終于想明白了這個東西,所以這本書不是一朝一夕的快速作品,而是很多年,每天或者是每個月寫一點,十年磨一劍的作品,這里面到底是什么樣的東西呢?
馬未都: 《瓷之色》這本書通篇好像是和陶瓷有關(guān),實際上,和當時中國的歷史背景有關(guān)。我老說一部陶瓷史不僅是一部中國工藝史,而且是中國的歷史。你讀懂了陶瓷,也就讀懂得了中國的歷史。在讀陶瓷史的時候讀到了中國歷史,同時也了解了我們先人的一些想法。這本書換了一個角度,就是說陶瓷最初的初始愿望,反映了陶瓷自身是什么樣的狀況。
這本書的特點之一就是很多地方寫得很文學化,記錄的是我內(nèi)心在彼時當下一種很真實的感受,所以說喜歡文學的人也可以讀讀看。
梁冬:我看馬先生在“瓷之色”一書中梳理了很多以前沒有被人提及過的的美學觀點,比如說,釉色中白是起點,黑是終點,比如說藍色作為一種帶有異域情調(diào)的色彩,最終卻融合到中國文化中去的視角,非常有意思。
馬未都:其實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很多顏色不是中國人傳統(tǒng)的顏色,比如藍色,就不是我們的傳統(tǒng)顏色,是向伊斯蘭文化學來的。我們中國人很善于學習,不管什么文化,弄到中國來全部融入自己的文化。中國人典型的心態(tài)就是挖到籃子里就是菜,都是咱們自己的。
今天的人看到陶瓷的時候可能對顏色的感受沒有那么深的觸動了,或許是因為我們今天是一個強刺激的時代,不管是顏色還是聲音,生活,各個方面我們都比古人受到了強烈許多的刺激。顏色也是這樣,過去古人看到的所有顏色,除了自然中的顏色以外就是人工追求之色了。人工追求之色都是可以生成的?墒俏覀兘裉旌芏囝伾呛铣傻。就是很多化學元素,化學的顏色在古人的概念是沒有的,所以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也需要靜下來回顧一下歷史,回到天然匠心獨運的感觀體驗中,我們以這樣的心態(tài)來看這本書就顯得比較重要了。
還有一個比較有意思的,就是會涉及我們生活中很重要的美學教育的問題。陶瓷是我們中國最引以為豪的發(fā)明。在全世界范圍內(nèi),當中國人能燒造很白的白瓷的時候,歐洲人在這之后一千年才能燒造真正意義上的白瓷,從這點上我們是可以自豪的。所以我們對瓷器的這種美學的學習也需要從一點一滴做起。這本書提供了一些角度,希望大家喜歡。
梁冬:您剛才說釉色是中國文化史的剖面,請問您從這本書里面想傳遞的是一個怎樣的關(guān)于中國文化的看法?
馬未都:這本書談的問題還是很具體的,就是從陶瓷的角度,從陶瓷顏色單純的角度來探討中國文化的生成。不管什么顏色,比如說隨便舉一個例子黑色,黑色其實不是顏色,是一切顏色的盡頭。白色也不是一個顏色,是一切顏色的起點。我們由起點到盡頭中間有各種顏色,不管我們對白和黑是怎么認識的,都是我們中華民族在歷史上一點一滴積累的,這個積累非常重要。同樣是白色,有很多不同。在文學描述中,比如我們歷史上對白瓷的描述,比如說永樂的甜白,德化的象牙白,西方人叫鵝絨白,等等這種顏色的觀察,同樣是一個白色,完全是不一樣的。這種不一樣包含了巨大的社會內(nèi)容和文化信息。我們多讀一些這樣的書,這算雜書,不是必讀書,我覺得有時候讀雜書比讀特別正經(jīng)的書可能更容易獲得樂趣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