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報訊 昨天,“瓷之色中國古代顏色釉瓷器展”在觀復博物館舉行開幕式。觀復博物館館長、著名收藏家馬未都對這次以顏色為題材的新穎陶瓷展表示,了解中國陶瓷史就是了解中國工藝美術史,甚至是了解中國歷史。
馬未都昨日表示,近年來社會文化需求增大,老百姓對我們原來認為比較專業(yè)的東西的需求也在增大,比如希望了解一些“陶瓷內幕”,知道陶瓷演進的過程。“瓷之色”就是希望用通俗的方式講深奧的問題。據了解,此次展覽經觀復博物館精心籌備,以釉色為展覽主題,展品為漢至明清各時代近200件顏色釉瓷器,劃分為白釉、黑釉、青釉、醬釉、綠釉、紅釉、藍釉、黃釉、官釉、色斑釉、仿生釉幾大類,清晰地展現古代陶瓷在顏色上的追求軌跡與非凡成就。馬未都昨日介紹,此次參展的展品,有的收藏幾十年了,這次是首次拿出來展覽。如唐代邢窯白釉萬年罐、宋五大名窯中的汝窯青釉圓形洗和哥窯葵口筆洗、元代樞府釉匜、明永樂白釉僧帽壺、清康熙郎窯紅梅瓶等。
馬未都稱,此次展覽做了大量的文字提示,希望觀眾靜下心來慢慢看。理解陶瓷不僅是看它的價格,任何一個顏色都包含著巨大的社會意義。中國陶瓷可從兩大類去研究,一類是顏色,一類是紋飾。紋飾相對容易理解,如人、山水。顏色呢,比如這是白色,白色有什么特點?它在任何一個歷史時期,包含的內容是不一樣的,白瓷在唐代就非常完善,一直到后來每個階段都有所不同,就表示社會不同的文化需求。我們社會的文化需求有差異性,不是一成不變的,盡管同樣是儒家文化對我們產生過重大影響,但每個朝代和每個朝代的統(tǒng)治者的認知是有差距的,這個差距在每一件器物中都可以表現出來。
馬未都此次還出版了與展覽相關的新書《瓷之色》。他說道,這本書想了十年,寫了一年。他試圖用文學語言做一種表達,這種表達比科學的表達更加有情感,有情感,人們就愿意往下看。陶瓷說起來是一門專業(yè)課,他愿意做一個普及的事,把復雜的問題試圖用簡單的方法說通,把一個深奧的歷史問題用大眾能理解的語言來表述。據了解,此次展覽將從9月16日至2012年3月16日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