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龍泉9月1日電 曾經(jīng)很多次想象,那些光著膀子、汗飛如雨的燒瓷人的生活。今天下午,記者來到龍泉青瓷主產(chǎn)地上垟鎮(zhèn)的李氏瓷藝作坊,親身經(jīng)歷了燒瓷的全過程。
和龍泉大多數(shù)青瓷作坊一樣,李氏瓷坊也是店廠一體,顧客在購買青瓷的時候,還能順便參觀制瓷工藝流程。走進生產(chǎn)區(qū),只見李氏瓷藝的主人李志明,穿著一身休閑服,正一邊扇扇,一邊跟徒弟閑聊。
今年剛四十出頭的李志明出生在青瓷世家,爺爺李懷德是建國以來恢復龍泉青瓷燒制技藝的帶頭人,如今,他不僅傳承了爺爺?shù)那啻杉妓,還大膽創(chuàng)新,在青瓷創(chuàng)作中融入了許多新思想。
我們催促李志明,李志明卻笑著指了指左邊,只見一個像雙開門冰箱大小的機器在呼呼作響。這就是我們很想看的燒窯之地?
“青瓷就是從這里燒出來的?不是放在一個窯室里,用柴火燒出來嗎?”面對記者的疑問,李志明說,現(xiàn)在龍泉青瓷基本都是用煤氣窯燒出來的,以前的龍窯(窯爐的一種形式,以木柴為原料)因為成品率不高及能耗、成本等原因,現(xiàn)在已經(jīng)很少使用了。
此時正是下午3時,太陽火辣辣在頭頂上掛著,我們還沒坐下就已滿頭大汗。我們決定陪著李志明燒窯。
“跟以前燒龍窯時相比,這可是小兒科了。”李志明抹了抹臉上的汗水,跟我們講起兒時的燒窯經(jīng)歷。
李志明說,他記得那個龍窯窯長50多米,可容上萬件瓷器,當一切就緒后,他們就把點燃的柴火投進龍窯的窯頭開始燒窯。頭上有烈日,身旁有烈火,很多人都吃不消,人很快就虛脫。他父親當時負責窯頭,那是最熱的地方,也是最需要經(jīng)驗豐富的窯工看守的要地。每次父親都是精神高度集中,邊觀察邊小心翼翼地投入柴火,汗水流出來馬上就蒸干了,唯一的辦法就是不停地喝鹽水補充水分。燒一次窯,要20個小時,每次燒完回家,父親都是精疲力盡。
“李師傅,可以看下火候了。”徒弟吳先兵提醒了一句,把李志明從回憶中拉回到現(xiàn)實。
李志明朝著窯孔盯了幾許,又看了下溫度表,然后就用右手在閥門上稍微轉(zhuǎn)了下,“還好,火候沒有太旺,還得升溫。”
“不是有溫度表嗎?怎么還要用肉眼觀察呢?”
“用肉眼看火候,能判斷出燒釉的情況,再調(diào)整溫度,就能燒出你想得到的釉色。”李志明道出其中奧妙。
“天氣這么熱,要燒到什么時候啊?”
“我這窯要到晚上10時,總共13個小時,然后再在窯內(nèi)冷卻一天,明晚10時就可以出窯了。”李志明說。
夜幕低垂,鄉(xiāng)間的氣溫降溫很快,讓室內(nèi)的熱氣也開始漸漸降低。因為每隔15分鐘就要看一次火候,李志明必須堅守在爐邊,到晚上10時才能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