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這個東東既像鏡子,又如推手,不但清晰地照射出了中國目前的這種現(xiàn)狀,而且用其140字的篇幅限制和口口相傳的傳播方式加速了國人在思維方面的碎片化和快餐化。記得幾年前和一名老外訪問南方幾個城市,這位老兄火車飛機坐了一圈后,發(fā)表的頭一個旅行后觀感就是旅途中看書的人寥寥,看報紙雜志的人多。我咬著牙跟他如是解釋:俺們中國經(jīng)濟飛速發(fā)展,所以國民們也是與時俱進,在目前只能擠出一定的時間和腦部空間的條件下,大部頭的書也只好給文化快餐讓道了,不過以前還是很書香的民族。微博的出現(xiàn)似乎又讓國人的思維快餐化程度更上了一層樓,當然希望這只是短時間的表象。
微博健忘癥
在微博這個神奇的世界里,除了思維快餐化和碎片化的趨勢,健忘癥似乎也貫穿其中,當然兩者之間的關系也是不言自明。在海量信息迅速流動的微博上,多的是穿越,少的是記憶。在這個平臺上,大家的注意力總是被各種各樣的新發(fā)事件吸引過去,但幾乎所有的事情在滿足了眾人的圍觀欲望之后,都以不同的方式塵埃落定,很少有人繼續(xù)刨根問底,也很少有人(包括新聞從業(yè)人員)愿意再去追蹤背后的故事。從最近的樂清錢云會事件,到再早些的宜黃拆遷自焚慘劇,每一次都似乎是那么轟轟烈烈,每一次又都是那么的淺嘗輒止。
行動侏儒癥
看過一本叫《臉書效應》(FacebookEffect)的書,開篇講的就是,哥倫比亞的一名普通工程師,為了解救一位被當?shù)胤磳ε晌溲b力量綁架長達6年之久的婦女和她4歲的兒子,通過臉書發(fā)起了解救運動,奇跡般地召集了上百萬人走上街頭示威游行,最終迫使連政府都對其無可奈何的武裝力量釋放了人質。每每看到微博上一些名人發(fā)表或引用各種人生感言,總會不由想起中學政治課上學過的一句話:言語的巨人,行動的矮子。微博或許是個讓某些人過足嘴癮和名人效應的好去處,但作為潛在的社會企業(yè)如果在行動上缺失可能就永遠無法實現(xiàn)從“不錯到偉大”(from good to great)的華麗轉身。最近看到微博上發(fā)起了解救被拐賣兒童的倡議,甚至有人開始系統(tǒng)地展開了相關的公益活動。此行動雖然在考量上還談不上周全,但希望這是個良好的開端,讓微博在言語和行動上都能成為巨人。
情緒悲觀癥
時不時會看到或聽到這樣的感慨,說微博上充斥著讓人心情壓抑的負面消息,灰色的情緒是這里的主旋律。我不知道有這種感慨的人是否對現(xiàn)實生活也有同樣的認知,但在中國目前的大環(huán)境下有如斯感慨完全可以理解,我在前些時候的一篇文章里也提到了微博作為大眾心理發(fā)泄渠道的獨特功能。好在我們還有一些積極向上的新聞類電視節(jié)目,在情緒低落的時候可以拿來平衡一下。無論如何,對于很多有閑有米玩微博的人來說,生活本身并沒有那么糟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