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著浙江商人的嗅覺,張靜濤意識到黃金就在兩地之間的橋梁上,他白天到有外資業(yè)務的公司拉生意,當晚就把貨物打包連夜坐火車送往上海。寧波的兩家國有快遞公司既然沒有動力賺錢,也便對這種客戶流失不以為然,上海的快遞公司卻為這筆天上掉下來的肥肉而激動,他們樂意給張靜濤有吸引力的優(yōu)惠政策,張靜濤不動聲色地拿到了寧波市場一半的低價格。在寧波,張靜濤一夜間開出了無法拒絕的條件,低價格與優(yōu)質服務。他提供了免費包裝等增值服務,并最大限度通過老客戶的口碑相傳,使自己的客源呈幾何式增長。國有壟斷體制的松動,就是在浙商如出一轍的精明和果敢中鑿開的,幾乎所有包含外貿(mào)業(yè)務的公司都成了他的潛在客戶,張靜濤獨身一人興奮地往返于上海與寧波之間。以“個體戶”身份在兩地來回奔波的他月收入高達七八萬元。
1993年他成立了寧波第一家私營快遞公司——寧波環(huán)球空運快遞公司,真正意義宣告郵政部門和中國外運壟斷的快遞市場的蘇醒。他開始轉換角色,從單兵作戰(zhàn)到領導企業(yè),迅速搶占了寧波空運快遞的大部分市場,為自己成為新一代快遞業(yè)的霸主打下了基礎。
24歲時,張靜濤擁有600萬個人資產(chǎn)。到此為止,這是一個令人羨慕的機智和行動的故事。但這還將是個企業(yè)家認識自我的故事,這個火箭式白手起家的成功開局,使他體內的資本野心在膨脹,也面臨深層次的考驗——是否守持根本、明察形勢,有所為,也有所不為。他把目標調整到了更高更危險的量級上,而寧波房地產(chǎn)的開發(fā)熱潮刺激了他的神經(jīng)。
1997年,張靜濤從快遞公司抽出大量資金,進軍房地產(chǎn)。危機和厄運隨著而來,投資房地產(chǎn)需要的資金和社會關系超出了他最初的想象。辛辛苦苦6年來的家業(yè)在短短一年內就灰飛煙滅,換來一堆欠條。他為當初的過度膨脹后悔不已,大膽精明曾讓他快速成功,同一根血管里,也激蕩著驚險和危脅。
凝望大海的邊際,張靜濤抑制住了想哭的沖動,他接受這個結果,捍衛(wèi)尊嚴的唯一辦法就是——再站起來。
榮耀的游戲
任務:找到一個賺錢生意。裝備:兩條腿+1000萬負債。
時過境遷,張靜濤不再有上海和寧波的“黃金橋梁”可嫁接。有人認為上次是運氣撞上了頭,這回他必須接著再撞一次,可這種東西可以有兩次么?
此時我們有必要再認識一下浙商的特質,順藤摸瓜找到張靜濤頭腦中的“財路板”。事實上“中國制造”的大部分蛋糕屬于“浙人制造”,在2006年前后“浙人制造”成為世界經(jīng)濟一塊不可忽視的力量,甚至引發(fā)了歐洲反傾銷的保護主義官司。浙商之所以如此凌厲,首先是“敢為人先”強于打破一切束縛,其次是“敏銳的市場意識”,他們善于發(fā)現(xiàn)“海圖上沒有標出的大海”。再次,浙商“能吃苦”“特別能創(chuàng)業(yè)”使其扮演著商業(yè)中國最具活力的角色,成就了一批我們耳熟能詳?shù)钠髽I(yè):萬向集團、雅戈爾、正泰、娃哈哈、德力西……我們能看出來,他們善于選擇橡皮輪子、西裝、礦泉水、插線板——這一類不起眼而廣泛應用于日常生活的產(chǎn)品,特點是到處都有需求,只要你善于賣。沒錯,他們正是抓住了中國市場初期需求大而不精的階段特點,把寶押在銷售上。
據(jù)此論斷,張靜濤的選擇仍然可能是一件技術門檻比較低,重在銷售的生意。
但接下來,你從哪里獲得“天哪,就是它”的項目——朋友?市場調查?新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