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夜暴富的機會越來越少的今天,如何創(chuàng)富,如何從下崗和失業(yè)的陰影中走出來,一些成功人士道出了他們成功的秘訣:做別人不愿意做且做不了的事。
撿拾破爛,是大多數(shù)人都不愿做和恥于做的事,它能賺多少錢,恐怕一般人不能了解。有個名叫杜茂洲的四川農(nóng)民,八十年代末來北京撿拾垃圾,如今十五年過去了,他通過撿拾垃圾,成了擁有百萬資產(chǎn)的北京茂洲學瓊物質(zhì)回收公司的董事長。他成功的真諦就在于:做別人不愿意做的事。
來北京撿拾垃圾之前,杜茂洲曾在家鄉(xiāng)做過幾年的代課老師,修理過無線電,養(yǎng)過豬,但都收入甚微。他到北京后也曾從事過多種職業(yè),但全都碰了壁。后來他到北京朝陽區(qū)的焦莊垃圾場,成了一名拾荒者。那時候拾垃圾的人很少,用“只要一彎腰,滿地是黃金”來形容當時拾荒的收獲,一點也不過份。1990年,杜茂洲一天最高賺過50元錢,這相當于他在老家時一個月的收入還多。當時他興奮地想:撿垃圾———可能是他今后的生財之道了。
撿拾垃圾其實也有竅門。杜茂洲發(fā)現(xiàn)北京市中心高消費的人群中,垃圾的“含金”量較高:大到丟棄的國家戰(zhàn)略物質(zhì)(鋼鐵、煤碳、石油、橡膠),小到鈕扣藥片,甚至在垃圾桶里還能找到一次都沒穿過的新衣服,運氣好的時候連手表、手機、金項鏈、金耳環(huán)都能撿到。有人還從垃圾箱里拾到過一枚含金量很高的亞運金牌,當時讓這些拾荒者興奮了好一陣子———這就是窮人和富人的差別,農(nóng)村和城里人的差別嗎?
農(nóng)村和城里生活的巨大反差以及拾荒的賺錢效應,使杜茂洲每次回鄉(xiāng)探親,都會從農(nóng)村帶回一幫人來北京拾荒。時間長了,他成了“丐幫幫主”,因為他手上握有政府與垃圾回收處理的雙重資源。他的身份自然而然地由原來的拾荒者變成了承包者和銷售商,逐漸受到“丐幫”們的尊重。
隨著“拾荒族”大軍的擴大以及垃圾品種的日益繁多,聰明的杜茂洲,把垃圾品種進行了專門的分類:屬于金屬的,不管廢銅爛鐵都撿;玻璃不管碎玻璃、瓶瓶罐罐都撿;光塑料就分了70多個品種。
除了垃圾分類,人也作了分工:有金屬組、塑料組、鞋底膠皮組、玻璃組、紙類包裝組等等。
從垃圾的撿拾、回收、分類形成了一條復雜的產(chǎn)業(yè)鏈,而杜茂洲在中間環(huán)節(jié)上“承上啟下”獲利不菲。
杜茂洲說:“教書沒能改變我的命運,搞無錢電修理也沒能改變我的命運,撿拾垃圾卻改變了我的命運。我沒想到我會當老板,我會坐小車,我會住高樓……”
杜茂洲的成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做生意未見得都要擠在獨木橋上,要知道人多的地方?jīng)]有風景,條條大路通羅馬,干嘛非要走一條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