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851年的首屆世博會開始,世博會就是高科技、新技術的創(chuàng)意大展臺,因此很多陶瓷行業(yè)中人去上海世博找的并不是陶瓷,而是靈感,包括外觀設計、材質革新、材料應用等方面的靈感。
確實,一個行業(yè)的發(fā)展,僅僅靠行業(yè)自身努力是不夠的,還得學習借鑒其他行業(yè)的成功經驗,采取拿來主義。國際展覽局秘書長洛塞泰斯曾說:“世博會不僅能夠把人類過去的成就壓縮進時光膠囊中,它也總是一只眼睛朝向未來。”作為一次世界盛會,上海世博會沒有讓人失望,各具特色的展館展示是世博會最大的亮點之一,有的展館以造型取勝,有的主打文化牌,有的則以現(xiàn)實建筑表達抽象意境……總之,玩的就是創(chuàng)意。當你進入一個個精心設計、濃縮無限創(chuàng)意的展館,此前漫長排隊等待的辛勞頓時煙消云散,哪怕沒有時間精力排隊進入展館,光看著它那多姿的外觀,也是大有收獲的。
新西蘭國家館給人印象頗深。無論是雙手撐地雙腳頂天的Tane雕像,通過電影展現(xiàn)一個新西蘭家庭的一天生活,還是種滿奇花異草的屋頂花園,均詮釋了“自然之城:生活在天與地之間”這么一個主題。而館外形如飄逸的云朵,似飛翔的翅膀,寓意新西蘭是“白云覆蓋下的土地”。類似的設計思想,讓人耳目一新。
再看一些國家館的低碳設計和材料應用,如西班牙館外墻用藤條編織而成,外墻用12000平方米藤條裝飾,外形酷似“大籃子”,其設計方案自公布之日起就吸引了大量眼球。這8524塊色澤深淺不一的藤條板,包覆在用先進技術造就的鋼玻璃結構外,呈現(xiàn)出如波浪起伏般的流線型;陽光透過藤條縫隙,灑落在展館內部,為游客帶來夢幻般的感受。而這些深淺各異的藤板都是在孔子的故鄉(xiāng)山東制作完成的,不經過任何染色,“藤條用開水煮5小時可變成棕色,煮9小時接近黑色,這就是這些藤板色彩不一的‘秘訣’。”展館體現(xiàn)了“跳出傳統(tǒng)建筑的四方造型”的理念,創(chuàng)造出一個進出方便、流動自如的空間。而芬蘭館的“魚鱗外墻”則是用廢紙和塑料作為墻體材料的,充分體現(xiàn)其循環(huán)利用的環(huán)保意識。
“生長”著6萬余根亞克力“觸須”的英國館,也被稱為“種子殿堂”。在每根亞克力桿的內端,都嵌有不同的植物種子,并配有半導體照明設施。白天,觀眾走進“種子殿堂”,猶如來到一個晶瑩而充滿生機的生命體;晚上,內光外透,熠熠生輝的“蒲公英”讓人浮想聯(lián)翩。
日本館則猶如一個巨大的紫蠶寶寶趴在黃浦江邊,極富個性的外觀宛如擁有生命的生命體。展館外觀的基調色為紅藤色,紅藤色由象征太陽的紅色與象征水的藍色交融而成,可以說是自然的顏色,展館的外壁會隨著日光的變化及夜晚的燈光變換各種“表情”。它的建筑理念是“像生命體一樣會呼吸的環(huán)保建筑”。日本館還有能夠吸收陽光、存儲雨水、吸取自然空氣的‘循環(huán)呼吸柱’,這項技術也是全世界范圍內的首次嘗試。
如何利用天然能源也在本次展會中給出了有益啟示。挪威館由15棵高低不一的“巨樹”構成,15棵“巨樹”的動力源是太陽和雨水,體現(xiàn)的是“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環(huán)保理念。德國展館所采用的建筑材料將物盡其用,再次利用。而“東方之冠”的斗冠造型,則形成天然的遮陽體,有效地減少了熱量的進入,采用的冰制冷技術,是夜晚制冰而白天制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