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的一天中午,赤日炎炎,我們從德化縣城出發(fā)前往九仙山。汽車一路向上攀升,到了半山腰,剛剛還艷陽高照的天空忽然變得昏暗起來,接著便是風(fēng)雨交加,云霧茫茫,十幾米外,什么也看不見,只有孤零零的汽車小心翼翼地盤旋著。
下午一點(diǎn)多,終于到了山頂。雨還在下,霧依然緊鎖,無法出去溜達(dá)。沒想到剛泡一壺茶,云消霧散,就像是帷幕拉開,現(xiàn)出了美景。但見青山疊翠,無邊無際,近處為墨綠,中部因陽光的照射為淺綠,遠(yuǎn)處則為暗綠,都在我們的俯瞰之下,只有正面的一座大山,靜靜地對視著。
遠(yuǎn)處白云悠悠,迎面清風(fēng)陣陣,呼吸著天地間純之又純的空氣,有一種神仙般的快感。然而頃刻間山嵐霧氣不知從哪兒鉆出來,紛紛揚(yáng)揚(yáng),忽而細(xì)雨飄落,忽而狂風(fēng)怒吼,但轉(zhuǎn)眼間卻又是晴空萬里,一派錦繡山川。如此反復(fù)再三,差不多每四五分鐘就來一次,真?zhèn)是變幻莫測,氣象萬千,讓人嘆為觀止。
從山頂上下來,我們先后游覽了靈鷲寺和永安巖,這兩處寺院都與唐朝和尚鄒無比有關(guān)。前者是他坐禪所在地,因每天有大鷲對著他朝拜,故而稱靈鷲寺;后者是他種荇菜之處,明代有人在這里建寺,因此也稱荇菜巖。據(jù)傳九仙山的名稱與這個和尚也有瓜葛。說是鄒無比坐禪時,因張果老等八仙在這里歡聚奏樂,吵了他,便將一尊形似張果老的石頭雕成彌勒,群仙于是踏上仙臺,飄然離去。后人可能是把彌勒佛也算一仙,便稱這座山為九仙山。
九仙山還有許多勝跡,如“摩云洞”,是明代崇禎時的進(jìn)士賴垓的讀書處,如今石頭上還留著“面壁”兩字。但最讓我感到興趣的是建在靈鷲寺旁邊的“虎櫥”。那是古人捕虎的工具,它由條石構(gòu)成一個疏而不漏的櫥子,出獵時放一只豬作為誘惑物,老虎如若貪食,貿(mào)然進(jìn)入櫥里,獵人便迅速將櫥門關(guān)閉,而頭朝里的老虎在狹長的櫥里難以倒退轉(zhuǎn)身,只得乖乖就擒。這種抓捕方法,實(shí)在高明,頗似“請君入甕”,因此過眼不忘。
夜里,我們在山上住了下來,已經(jīng)在山上工作了37年的九仙山氣象站站長老林為我們講氣象。他說,一年中,九仙山平均300天有霧,203天有8級以上大風(fēng),77天有雷。平時在地面看電閃雷鳴要抬起頭看天,而在九仙山則要低頭俯視,因?yàn)樵茖釉谥鞣逯隆?/p>
而且電閃與雷鳴沒有時間差,幾乎是一起到來。這里夏天最高氣溫一般在27攝氏度左右,去年達(dá)到29攝氏度,冬天最低可到零下13攝氏度。下雪時有霧凇,景色美不勝收。其實(shí),九仙山夏天的夜晚,還需要蓋被子,我們甚至把電熱毯鋪上,才安然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