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明代宣德年間的,這是大清雍正年間的,這是晚清的,這是民國的……”昨日下午,瓜洲古渡收藏愛好者殷先生家中,歷代200多個陶瓷盤碟碗盅碎片擺滿了一桌,有的還相對完整。這些陶瓷及碎片,都是他從江上漁民手中換來的。
殷先生介紹說,去年他去江邊給漁民送貨,發(fā)現其船邊有許多陶瓷碎片,有些碗還相對完好。他撿起一片,發(fā)現其底部印著“宣德年間造”字樣。“這是明朝的東西啊,丟了多可惜。”殷先生說,當時他問漁民這些碎片哪來的,對方稱是捕蟹時從江里撈上來的。
殷先生用兩包煙,把碎片換回了家。之后,每隔一段時間,他就去江邊轉悠。只要見到從江里撈到這些陶瓷碗碟及碎片的,他就用煙換。漸漸地,竟換了200多件。有的碎片上是龍狀圖案,有的是花鳥怪獸或仕女圖,一碎碗片上的圖案像少數民族的文字。其中,一只斷柄的勺子格外顯眼。它與如今的窄長勺子不一樣,上口呈正四邊形的鴨嘴狀,有花紋。
“我請?zhí)沾蓪<铱催^,多數出自民窯,明至晚清年代人用的。” 殷先生說,他還從漁民手中淘到一印有“花露粉”字樣的杯狀瓷器,弄不清楚是哪個年代的。
據了解,每年江上的漁民都能撈到一些稀奇古怪的東西。殷先生說,前往漁民處淘這些陶瓷時,常聽說網中一些陶瓷本來是完整的,可收網時弄碎裂了;有些漁民甚至把撈上來的東西當廢物丟棄了,讓人心疼。“這江上,哪朝哪代不沉船?江底到底有多少寶貝,也沒人說得清楚。”
“如果將這些撈上來的東西收藏起來,建個揚州段江內沉物博物館,應該有很大的歷史價值。”殷先生說,通過打撈上來的東西,可以對研究當時的江運、經濟、戰(zhàn)爭及人們生活器具等提供很多參考,可惜一直沒人倡導和教育漁民如何保護打撈上來的東西,很多東西打撈上來后流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