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TV包廂,一群奔三的女人心有默契地點唱S.H.E的《不想長大》。部門經理、小店老板、大學教師、資深媒體人……所有社會身份統(tǒng)統(tǒng)拋開,昏暗燈光下、迷離樂聲里,女人們抱成一團,不顧形象大吼大叫:“我不想、我不想、不想長大,長大后世界就沒有童話,我不想、我不想、不想長大,我寧愿永遠又笨又傻……”
原來,人是這樣奇怪的動物。我們在很小的時候期望長大,卻在真正成為顛倒眾生的成熟美人之后,心心念念著當年一件小小的白色公主裙。
忽然有一天,我發(fā)現,跟我一樣一邊不可阻止地成長、一邊卻在心里呼喊“不想長大”的女人越來越多,多到我們無法視而不見,多到我們不得不以媒體的公心、以女人的好奇心來探究“不想長大”四個字背后的故事。它讓很多人為之沉醉,卻讓更多的人覺得是一種罪。
“不想長大”的八大表現
一、自我催眠的不老族
香港著名中老年歌手譚詠麟號稱“永遠的25歲”,愛從45度角凝視天空的美男作家郭敬明喜歡在文章里叫自己“孩子”,網上著名人士“毒藥”在個人介紹和日志里都介紹自己只有“13歲”。
二、cosplayer情結
cosplayer本是動漫秀玩角色扮演的人,推廣到日常生活里可以代指各類幻想家。比如想著自己是金三順于是堅信胖女也有春天;以為自己是蜘蛛人等待超能力上身;因為大學中途退學就告訴周圍人自己是下一個比爾•蓋茨……
三、裝嫩派
堅持過“六一”兒童節(jié),堅持讓朋友送自己或者自己送朋友彩色筆、七巧板、積木、橡皮泥、芭比娃娃這樣的禮物,用奶瓶喝水,說話用“娃娃聲”,愛吐舌頭、瞪大眼、咬指甲,撒嬌發(fā)嗲都是“不想長大”的高手行家。
四、卡通發(fā)燒友
他們是《櫻桃小丸子》、《千與千尋》、《蠟筆小新》的狂熱癡迷者,《馬達加斯加》、《戰(zhàn)鴿總動員》一定買首映票,錢包是史奴比,衣服是阿童木,手表是米奇……迪斯尼就是為他們而開,“春田花花幼稚園”是他們共同的母校,因為他們都認為麥兜是自己的同學。
五、表里如一的留守青春
他從不穿正裝和皮鞋,搜集各種街頭服飾和運動鞋款,打扮不是籃球少年就是嘻哈青年。她至愛lolita裝扮、蕾絲花邊和英倫學生范,是衣戀和淑女屋的不二VIP。
六、巨嬰癥
生活無法自理,遇事一定“我媽說……”他們的生活作息需要別人的幫忙,永遠無法獨立思考判斷作出決定。
七、冒充成熟
叼著一支煙就以為自己很憂郁;在酒吧里喝幾杯就以為自己開始頹廢;故作深沉,一件簡單的事情也要通過復雜方式來解決,似乎自己掌握了世界上的全部機密;愛高談闊論,實際上他們的所有觀點都是來自當月的雜志。
八、舉止低幼
是父母的寄居蟹,不愛也不想工作,生活就是為了吃喝玩樂。他們的字典里沒有責任和義務,只有別人的信用卡和銀行的提款機。動不動就以為自己是花花公子或者萬人迷,忙著拈花惹草,把愛情都作為一門選修課,經常退學、重修、轉尋導師;為了顯擺于是用一個月的工資買LV而靠喝稀飯度日;被爸媽說幾句就離家出走;遇到不順心的事馬上宣布絕食;跟別人吵兩句就鬧著要自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