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叮……”一串美妙的樂聲飄進耳朵,閉上眼睛,仿佛信步走在柳葉飄飄的河邊……這美妙的聲音不是普通樂器演奏出的,而是來自于青瓷。
走進龍泉人王軍港的家,入眼都是一件件精美的青瓷樂器:瓷編鐘、瓷管鐘、瓷磬、瓷甌、塤、笛、簫等,一共有100多件。
青瓷“聲如罄”是什么樣的聲音
王軍港的父親是一個青瓷愛好者,受父親的影響,他從小就喜歡上了青瓷。15歲那年,他開始制作青瓷,對藝術(shù)瓷非常著迷,為此他不僅到學院去進修青瓷,又先后到山東淄博、廣東佛山、江西景德鎮(zhèn)學藝。2004年,他的作品《天球》手拉坯在西湖博覽會上得了金獎。
“青如玉、明如鏡、聲如罄”,古人曾這樣形容龍泉青瓷。前兩者尚好理解,“聲如罄”究竟是怎么樣的聲音?王軍港想:如果能用龍泉青瓷悅耳動聽的聲音奏出美妙的音樂,那該是多么非同尋常的藝術(shù),人們對龍泉青瓷特點的認識也將更為清晰。
180天燒不出一件標準音樂器
從2006年起,王軍港為了研究青瓷樂器,除了偶爾外出,他每天都窩在他在龍泉雙漁瓷莊的工作室里,只做一件事情:燒制青瓷樂器。在1300℃的煤氣窯前,他一坐就是兩年多。
從選料、配方、成型、上釉到燒成,王軍港都親力親為。“其實我不懂樂器,連唱歌都五音不全,要做樂器,困難重重。”
“那你是怎么研究出這套青瓷樂器的?”記者好奇地問。王軍港只說了一個字:“砸!”
王軍港從江蘇、上海等地生產(chǎn)音樂器材的企業(yè)購買了各種樂器,有的可以進行仿制,有的只能把現(xiàn)成的樂器拆散開來,量尺寸,看厚度。第一批青瓷編鐘燒制完成后一敲:聲音很大,而且有回聲。只能砸了。
每次燒制出來的瓷器,只要“音”不準的,統(tǒng)統(tǒng)砸碎重做。
為了確保音質(zhì),他甚至專門請來了調(diào)音師,為他進行指導、把關(guān)和校正。
然而,青瓷樂器的制作不是憑想像就能成功的,如何才能有效地把握音色、音準、音調(diào)、音符?另外,就算同是在1300多攝氏度高溫下燒制出來的瓷胚,仍然存在著瓷胎的大小、瓷土的粘稠、瓷釉的厚薄以及相關(guān)原料成份等不同因素的制約和影響,這也是千百年來龍泉窯青瓷至今沒有完整成套樂器的重要因素。
“一般瓷器,做成什么,就能燒制成什么。而樂器的燒制,不僅僅是燒制出一個器型,更重要的是能夠發(fā)出標準的音符和音質(zhì)。”王軍港說,做得再好看的器型,也只是個器型,而不是樂器。
為了每一個“標音”,他不知花費了多少心思和功夫。他曾連續(xù)180余天沒有找出一件標準音質(zhì)的瓷品,只能全部砸掉重來。“有時候僅僅差幾毫米的釉度,音質(zhì)就不一樣了。”
燒成絕無僅有的青瓷樂器
在青瓷中尋找美妙的音樂,是一種痛苦,更是一種享受。多年的廢寢忘食、幾千次的反復燒制,王軍港終于燒出了龍泉歷史上絕無僅有的青瓷樂器,包括編鐘、管鐘、罄、磬四種打擊類樂器以及塤、笛、簫等吹奏樂器100多件,填補了龍泉青瓷樂器的空白。
龍泉市中等職業(yè)學校音樂教師柳朝西十分幸運,這些天來,他一有空就鉆到王軍港的家中去敲一敲青瓷樂器。“那種音質(zhì),就像高山流水一樣一直流進了心坎里,讓人感受到一種純真和自然。”
王軍港說,接下去他還要繼續(xù)研究制作青瓷二胡和幾種大型青瓷擊打樂器,使組合樂器基本配套齊全。到那時,組建一個龍泉青瓷演奏樂隊,專門演奏“瓷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