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畫瓷漸漸成為部分中國畫家的“新寵”,畫家們也依地緣逐步形成了相對集中的活動圈子,這是一個值得關注的現(xiàn)象。大體說來,這既可以看作是中國藝術多元化發(fā)展的內在需求,也可以看作是藝術家們復興傳統(tǒng)的一種有益嘗試,也許更為顯著的原因還是藝術收藏品市場發(fā)展趨勢的外在影響。
不管是出于興趣還是為了財喜,畫家參與畫瓷都是一件好事。我覺得,畫家若想長期參與畫瓷,最好對中國陶瓷史和國內瓷藝的現(xiàn)狀有個大致認識,而不是基于主觀想象或以偏概全。
周杰倫所唱的《青花瓷》中有一些不靠譜的歌詞,比如“在瓶底書漢隸仿前朝的飄逸”,還有“臨摹宋體落款”等等,都屬于對青花瓷工藝的錯覺和臆斷。這種主觀想象也存在于很多參與畫瓷的畫家的意識當中。我想問一下那些動不動就嚷嚷“我們不比景德鎮(zhèn)差”的畫家,你們究竟看過多少歷史上的瓷畫精品呢?你們對歷代瓷畫名家的生平和作品做過深入的了解和研究嗎?
遠的不說,你們現(xiàn)在敢說已經(jīng)超過“新安畫派”出身的程門和風格各異的“珠山八友”嗎?畫家參與畫瓷,要意識到陶瓷藝術的工藝美術性質。在瓷畫創(chuàng)作中,畫家所做的只是其中一道重要工序。畫家也應懷抱一顆謙虛之心,不要稍有得意之作就自夸,說什么“不愧名家手筆,確實精美絕倫,遠非畫工所能及”。
將“畫家”和“畫工”的關系生硬地阻隔開來,這種觀念極不可取。“技進乎道”,齊白石在成為“師”之前,就是一個“匠”,他是在精于技的根基之上才結出“進乎道”的藝術成果來。畫家既要放下架子,從程門和“珠山八友”等瓷藝畫家前輩那里學習經(jīng)驗(或吸取教訓),也不妨多從歷來民間瓷藝中汲取養(yǎng)分。
在清代的陶瓷類書籍《陶雅》中,作者寂園叟早有這樣的卓識:“官窯不如客窯(即民窯),亦一奇也。官窯力求工細,下筆不肯茍率,自其所長;客貨信手揮灑,老筆紛披,時或有獨到之天趣。”>民窯瓷藝的可貴,就在其筆簡意饒,氣韻生動。西晉左思有詩句云:“何世無奇才,遺之在草澤。”因此,還請畫家們戒驕戒躁,千萬不要輕視畫工們的創(chuàng)造力。
雖然畫瓷對現(xiàn)在的畫家而言只是一種偶然性的自發(fā)娛樂或商業(yè)活動,但是我所期待的不止于此,從長遠考慮,畫家們完全可以在增加自由創(chuàng)作樂趣的同時也發(fā)發(fā)宏愿,把畫瓷上升為一種自覺的藝術行為。若我們在這方面也可以擔負得起承前啟后的藝術使命,我們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