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我做為古陶瓷的愛好者和收藏者,應中國收藏家協(xié)會會員、廣東省收藏家協(xié)會會員、韓江古陶瓷藏研館館主劉成彬先生的邀請,前往劉成彬陶瓷藏研館參觀學習。這里館藏許多藏品是我從未見過的,其品種、門類、器型大都是潮州隋、唐、宋各朝代的瓷器產(chǎn)品。劉先生詳細介紹了他20年來從全力搶救收集珍藏潮州古港外銷陶瓷珍品的過程。他的展柜中,我認出了十多年前在潮州建設花園開發(fā)區(qū)中扒掉的北關東晉饅頭窯燒制的青釉、鳳頭壺青釉碗及唐代北關窯的四耳罐、青綠釉玉壁底盤。
劉先生收藏的一件特大青釉四耳罐是潮州東晉饅頭窯產(chǎn)品,同行的李佳鴻先生稱其是潮州收藏界的“唐老大”(唐代前期的產(chǎn)品)!吨袊沾伞酚涊d:“唐代廣東燒制的日用陶瓷,仍以青釉為主,兩晉、南朝流行的天雞壺、虎形器和印花碗等,器型已不復見”,終于在鳳嶺古港出土,重見天日,展現(xiàn)在世人面前。還有獨特的瓷器型,有留胡子的釋迦如來佛像瓷器、觀音造型像瓷器、麻姑獻桃造型像瓷器,有阿拉伯人、歐陸人造型像瓷器,有蓮花瓣型凈水杯、蓮花瓣型薰爐、燈臺、燭臺、酒壇、酒注、酒樽、水注等瓷器,有日用品的蓋碗、四耳罐、青釉水壺(中《中國陶瓷》、《廣東陶瓷》記載的唐代瓷器的相征實物對比一模一樣),還有陶罐、陶尊、雙魚尊、二耳罐、四耳罐、無耳罐、水丞、漫酒器、壺、杯、碗、盤、碟、匙、磨碗、雙魚碗、花瓶、石榴型瓶、瓜形瓶、涼枕、虎子枕、唾香等青釉瓷器。十多年來劉先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搶救潮州唐代以前瓷器,至今還住在80年代期間建造的農(nóng)村平房內(nèi),堅持收藏研究,精神可敬。劉先生也曾捐贈出土唐代瓷器給博物館,多次受到文物部門的表彰。
縱觀潮州歷史,先從公元前的111年漢武帝元鼎六年推翻,南越國亡,設立揭陽縣,隸屬南?,這是潮州有歷史以來縣級建制的開始。當時的管轄區(qū)域包括現(xiàn)在的潮汕三市和興梅地區(qū)、汕尾及福建南部分地區(qū)。至東晉成帝咸和六年公元331年,從南海的郡分出東部地方置東宮郡。東晉安帝義熙九年公元433年,又從東宮郡分設義安郡,轄管海陽、潮陽、義招、綏安、海寧等5縣,郡治設今潮安縣歸湖鎮(zhèn)。這是潮州設郡(府)一級政權(quán)的開始。民國時期由于廣東的海陽縣與山東省的海陽縣同名,經(jīng)當時國民政府內(nèi)政部批準將廣東海陽縣改為潮安縣。義招又稱程鄉(xiāng),現(xiàn)在梅州地區(qū),綏安和海寧即是現(xiàn)在的漳州市,福建閩南部份地域。
東晉和南北朝時期潮州陶瓷燒制技藝有了較大的改進。窯房改進“饅頭窯”增加燒制產(chǎn)量,施釉較厚,釉色有深黃、醬黃、青中帶黃等,呈玻璃化閃發(fā)亮,晶瑩潤細,施釉至底腳,釉多開片。是繼承漢代燒制釉陶發(fā)展而來,技術也有較大的突破和生產(chǎn)規(guī)模。目前發(fā)現(xiàn)的有潮州的北向原埔另山“東晉饅頭窯”和原春光鳳眼山埔饅頭窯遺址,現(xiàn)有只有劉先生的出土、出水器物和墓葬出土瓷器型類,出土的有來自潮州歸湖鎮(zhèn)塘博物烏石嶺黃蜂采花東晉墓、揭陽仙橋鎮(zhèn)湖心平林村狗屎山東晉墓和赤嶺口南朝墓、曲溪鎮(zhèn)五堆西晉墓、地都鎮(zhèn)楓美獅尾山東晉墓、潮陽銅盂鎮(zhèn)孤派山東晉墓、普寧南徑鎮(zhèn)碧嶼前山南朝墓等等。這些墓葬有絕對的紀年,不是隨意說的:潮安縣歸湖黃蜂采花2號東晉墓東墻刻有“秦元十一年十月一日”字樣,即公元386年,距現(xiàn)在1618年;潮陽銅盂鎮(zhèn)孤山東晉巷有了塊磚刻有“秦元十二年八月二日”字樣,即公元387年,離今已有1617年;揭陽仙橋狗屎山朝2號墓有刻“大明四年”字樣等等。這些墓葬經(jīng)文物部門發(fā)掘考證,已出土陶瓷器有盤、碗、杯、罐、缽、唾壺制、雞首壺、紡輪、硯臺、碟、燈盞等。這些陶瓷制品、型式多樣、制作精細、胎質(zhì)堅硬、施釉較厚、青釉和青黃釉,火候充足,瓷化程度較高,表現(xiàn)了當時燒制技藝較高。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銅盂孤山東晉1號墓出土的青釉瓷硯、圓盤狀、三蹄狀足,口內(nèi)沿有貯水低溝,中部隆起有蓋,蓋上有陰刻花紋飾樣;仙橋赤嶺口南朝3號墓出土青釉瓷硯,器型大,六蹄狀足頂托一淺盤,盤中部微鼓,盤內(nèi)無施釉,口長驅(qū)25cm,硯身高9.1cm,足高5.5啪。這些出土的器物,證明當時潮州人與中原人同樣重視文化學習和讀書寫字,也說明潮州人深厚的文化素養(yǎng)和文化底蘊。
到了唐代時期的潮州陶瓷燒制技術規(guī)模擴大,產(chǎn)品、器型、窯址、外銷量之多是中國陶瓷史上少見的現(xiàn)象,不是一朝一夕,而是承傳了兩晉時期的精工技藝而形成的。從劉先生送給我們的資料《潮洄關拾貝》一書中的“唐宋風嶺古港及文物出土點示意圖”中看出,唐代的橫隴市集、古廟、潮洄頭多次出土唐宋外銷瓷器沉積物,包括玉壁底碗、瑞獸水注、唐代青花石榴瓶,古碼頭小食店遺址出土點,宋代佛寺遺址出土點、宋代潮洄頭豬頭洲天仙宮位置標示、修造船用料的桐泥灰工場遺址,鳳嶺古港出口瓷器倉儲遺址等。這里發(fā)現(xiàn)了唐代二重葬地點,七千年左右新石器 時代女性陶瓷鐙出土點,還有船用繩纜工場出土點遺址,古舶槽船工桅及船枋、出土成疊宋碗,出土遠洋船槽大錨,古建炎大道、地名地址……綜合上述文物遺跡,說明唐代鳳嶺古港的繁榮局面及管理機構(gòu)形成配套,說明當時陶瓷外銷的管理機制及數(shù)量海關稅收的完善。
據(jù)資料記載,上世紀30、40年代與潮州韓江的蓬洞溪出海口、澄海程洋崗鳳嶺古港遺址出口處就多次出土港口沉積物,1932年至1948年期間兩次出土古船坊,另一次發(fā)掘一段巨大遠洋般槽船大船桅殘件、兩次出土成疊宋瓷碗,1948年修險堤時,在鳳嶺古港挖土填堤時,挖到沉積的唐宋陶瓷堆層并與雜土填崩堤缺口。 1957年在程洋崗附近的營盤山發(fā)現(xiàn)北宋瓷窯,經(jīng)縣文化館許肅同志查考后向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報告,得到高度重視,并派曾廣億前來現(xiàn)場查考,確定為北宋瓷窯。同時在附近村莊老人開座談會,群眾反映到這一帶有唐訂、五代17個窯址,還有古稱“官厝”遺址,不知駐過什么官員。經(jīng)文化館許肅同志查了程洋崗“官厝”殘跡有7間,約1800平方米。1961年縣文化館在縣長王鼎新的重視下,召開前清長者、文人學士詹哲明、陶無忌、李柏年等一批文博研究生進行研究探索,提出程洋崗窯群、瓷窯產(chǎn)品外銷、鳳嶺古港是唐宋時期青瓷外銷世界各地的裝運港口等觀點。
鳳嶺古碼頭不單掘大量黑色海泥、大蠔殼、唐宋瓷器瓷片,漢唐瓦當,還有外國錢幣出土等。這份詳細的綜合資料,是經(jīng)過半個多世紀的國家、省、市有關專家、學者,政府文化部門共同研究論證做出的結(jié)果,經(jīng)歷了近三代人的心血研究考證而得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