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只輕靈秀巧的斗彩瓷杯,在潔白細膩、薄如蟬翼的胎體上繪了兩只蝴蝶在山石花草中蹁躚飛舞。值得注意的是,其中一只蝴蝶的翅膀上所施的紫色彩釉色濃而無光,然而這恰恰是明代成化斗彩所固有的特征,這也是后世仿品無法仿效之處,這種紫彩就是所謂的“姹紫”或“差紫”。
斗彩瓷器是釉下青花與釉上彩相結合的彩瓷品種,它始見于明代宣德年間,但卻是在明代成化年間發(fā)展成熟。斗彩瓷器先用青花鈷料在瓷坯上雙勾畫出圖案紋樣的輪廓線,然后施透明釉入窯用1200℃~1300℃高溫進行第一次燒制,燒成取出后再在釉上填入彩料,然后再入窯用900℃的低溫進行第二次燒制而成。明代成化年間的斗彩瓷器以其造型精巧圓潤,畫意高潔樸雅,彩飾清麗鮮美而聞名,這當然與成化皇帝個人的審美情趣密切相關的。
這樣的斗彩瓷杯一共有兩個。由于杯上描繪的是秋天的鄉(xiāng)居野景,而歷時三月的秋季又有“三秋”之稱,因此這種瓷杯被賦予了“三秋杯”的雅稱,與它溫文爾雅的造型和紋樣相得益彰。
1956年的一天清晨,一位衣著樸素的古稀老者,慢慢地從公共汽車上走下,又慢慢地踱步到故宮博物院上班。誰也不會想到,這一年,他將自己家藏的三千余件文物捐獻給了故宮博物院,僅陶瓷一項就占了兩千余件,在其中被定級為一級文物的25件珍貴瓷器中,就包括了這對明成化斗彩三秋杯。這位古稀老者,就是著名的古陶瓷收藏家、鑒定家——孫瀛洲先生。
孫瀛洲先生(1893年~1966年),河北冀縣人。早年在北京“同春永”等古玩鋪學徒,1923年在京開辦“敦華齋”古玩鋪,經營之余對中國古陶瓷進行了深入研究,積累起豐富的鑒定經驗。1956年,孫瀛洲先生受聘于故宮博物院專門從事古陶瓷研究、鑒定工作,毅然將其精心收藏的各類文物精品悉數捐獻給故宮博物院,此番愛國義舉令眾多收藏家與鑒賞家望塵莫及。不僅如此,來到故宮博物院工作的孫瀛洲先生更是將畢生所學傾囊相授,培養(yǎng)出一批古陶瓷鑒定人才,如耿寶昌、李輝柄、葉佩蘭、葉喆民、王莉英等,使中國古陶瓷的研究鑒定代有人傳。
這對明成化斗彩三秋杯在目前傳世及出土的成化斗彩瓷器中屬絕無僅有。作為文物界愛祖國、愛文化、愛文物的時代先驅之一,孫瀛洲先生的愛國精神將名傳千古,永載史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