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3月,非常純正的一抹大紅,在1250攝氏度的高溫中蛻變成型。“大紅色釉已經正式通過了專家組的鑒定,中國紅色瓷器的歷史就這樣又接上了!”面對記者,胡天霏激動得有些難以自持,“二十年的付出是值得的。紅瓷第一次有了紅色色值的標準,這種幾乎完全和我國國旗顏色一致的紅色瓷器,是名副其實的‘中國紅’。”2004年,紅瓷燒制技術通過國家技術發(fā)明專利。2005年,胡天霏等人成立了湖南醴陵市瑞豐祥中國紅瓷制作有限公司。而這種瓷器真正面向市面,是在2006年的中非合作論壇上作為國禮饋贈給非洲48國的貴賓,之后“中國紅瓷”引起了社會各界人士的廣泛關注。
事實上,在遙遠的古代,紅瓷的出現完全是因為一次燒制的“意外”。唐朝時,湖南銅官長沙窯中,用銅來燒制綠色的方法已經非常普遍。但由于燒制過程中的溫度和氧氣的影響,原有的高價綠色銅會變成低價的紅色銅。陶瓷史上的第一抹紅色——銅紅釉執(zhí)壺,便是由此產生的。中晚唐時期,陶瓷藝人發(fā)明了專門的紅釉燒制技術,北宋年間,河南禹縣的鈞窯又進一步完善了這一工藝,燒出了世稱“鈞紅”的紅釉陶瓷。但是當時的燒制工藝并不十分成熟,紅釉中往往摻雜其他的顏色。
明朝宣德年間,景德鎮(zhèn)人終于燒出前所未有的“祭紅”,這種紅色無論從色澤或純度上,都超過了鈞窯。“官古窯成重霽紅,最難全美費良工。霜天晴晝精心合,一樣搏燒百不同”。清朝年間的《景德鎮(zhèn)陶歌》專門記述了燒制祭紅的難度。祭紅瓷是我國歷史上價值最高的瓷器,現存也不過100件,保存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館中。但珍貴的燒制技術卻在時代的更迭中,莫名地失傳了。明朝宣德年后,幾百年間一代又一代的景德鎮(zhèn)人,多次試燒這種紅釉瓷器,但令人心動的那抹“祭紅”卻再也沒有出現過。河南的鈞瓷有“十窯九不成”的說法,表明紅釉是一種極難掌握的燒制技術,而民間也有“千窯一寶”的說法。
自上世紀80年代中期至上世紀90年代以來,釉里紅瓷品在國際拍賣市場上的價位一直扶搖直上。1986年,一件“明洪武釉里紅牡丹蓮花紋大盤”在香港以940萬港元的成交價被日本人拍走。1989年,一件“洪武釉里紅牡丹菊花大碗”更以2035萬港元在港拍賣成交。這一價位在當時不僅是釉里紅瓷品和明瓷拍賣之最,也是中國文物藝術品在國際拍賣市場上所創(chuàng)的高價位紀錄之一。
2002年,一個清朝雍正年間的祭紅瓷碗,在索斯比拍賣會上競拍出2100萬港幣的天價。2006年5月30日,一只明朝的“釉里紅玉壺春瓶”在香港以7852萬港元的高價拍賣出售,創(chuàng)下了明朝瓷器拍賣的世界紀錄。
至今,明代釉里紅瓷品在國際拍賣市場的高價位一直保持穩(wěn)定狀態(tài),幾乎每件瓷品都能以不低于百萬港元的價位成交,而罕見存世的“祭紅”更成為不可多得的寶物。“中國紅瓷作為古代祭紅的延續(xù),可說是彌補了很多收藏家的遺憾。沿襲傳統(tǒng)的陶瓷器型,現今的中國紅瓷在器型上大概有盤、碗、杯、桶、茶具、瓶等。”目前市面上銷售的中國紅瓷,基本都以中低溫燒制的生活用瓷為主,而高溫燒制的精品紅瓷只有在特定的公司才可以買到。值得特別注意的是,高溫燒制的中國紅瓷價位,較中低溫燒制的紅瓷而言,要高出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