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本山“忽悠”進足球界了。6月8日,趙本山在沈陽友誼賓館友誼會議中心接過遼足的大旗,出任遼足董事長。此后,與公眾對于此事爭論的熱度相反的是,趙本山保持著適度的低調——已經(jīng)多日沒有在媒體露面。
趙本山“忽悠”進足球界了。
6月8日,趙本山在沈陽友誼賓館友誼會議中心接過遼足的大旗,出任遼足董事長。
此后,與公眾對于此事爭論的熱度相反的是,趙本山保持著適度的低調——已經(jīng)多日沒有在媒體露面。
從著名的小品演員到電視劇制作人再到遼足新掌門,趙本山讓他的人生軌跡畫出了一個巨大的上升曲線。本報記者通過采訪才發(fā)現(xiàn),趙本山在東北不僅僅是個簡單的藝人,他有著廣闊而深厚的社會背景。一條不成文的規(guī)矩可見一斑:東北很多媒體都為趙本山專門指定記者,這恐怕是全國其他藝人都無法享受的待遇。一位知情人士向本報透露:趙本山今天的成就其實也不僅僅靠他個人的力量,很多神秘的幕后推手,在為他“勾畫”人生曲線中的關鍵點暗中使勁。
出道進城:姜昆推薦上春晚
其實趙本山出道的動機很單純,為了“進城”。
趙本山出生在鐵嶺市開原縣蓮花鄉(xiāng)的蓮花村。那個山村當年一共才二十四戶人家,不到一百口人,很窮。“吃不飽,這是童年留給我最強烈的印象。”趙本山對記者說,“印象中那時候幾乎沒吃過整頓的飯”,“當時最大的理想,就是想離開農(nóng)村,農(nóng)村太苦了。”
不知道是誰給趙本山出的主意,讓他想到了先進文藝系統(tǒng),再“進城”的“曲線救國”路線。當時,對于趙本山這樣一個從小就在農(nóng)村長大的人來說,進文藝系統(tǒng)是可以“進城”的惟一途徑。
為了實現(xiàn)這個理想,趙本山表現(xiàn)出了他走“上層路線”的能力。當時還只能蹲在田邊抽旱煙的他主動找到時任開原縣蓮花鄉(xiāng)人民公社黨委宣傳委員的王鵬飛,建議成立一個戲班子,隨后又在趙的積極游說下,當?shù)毓怀闪⒘艘粋文藝宣傳隊。
據(jù)王鵬飛介紹,那個時候在宣傳隊一個月能拿30塊,農(nóng)民種地一年的收入不過六七十塊。“誰也沒想到他能走這么遠,他自己也不會想得到。”一個對趙本山很熟悉的人如是說。趙本山當時的目的僅僅是一個城市戶口和好一點的收入。
那一年是1979年,趙本山才19歲。
進了宣傳隊,趙本山開始正式學習各種樂器和民間傳統(tǒng)劇目。也就是在那時,人們開始發(fā)現(xiàn)這個小伙子脾氣很倔。
王鵬飛對記者說,趙本山年輕時候的脾氣實在算不上好,幾句不合就跟人吵,誰也不買賬,一吵就拉上幾個人散伙,弄得王鵬飛總要跟在后面做他的思想工作,“后來,改了不少”。
“趙本山幾乎一進宣傳隊就特別顯山露水。”開原當?shù)厝苏f起趙本山的發(fā)跡史個個都如數(shù)家珍。《摔三弦》的作者李忠堂告訴記者,那一年,趙本山和同團演員朱文萃代表蓮花鄉(xiāng)參加開原縣的一個農(nóng)村調演,他演的是二人轉《包公斷后》,觀眾反響不錯,后被開原縣威遠鎮(zhèn)宣傳隊調去,在那呆了半年,小有名氣。兩年后,被西風縣劇團看中,要調他去做臨時工,雖然不是專業(yè)劇團的正式員工,但他終于有了進城的機會。
王鵬飛回憶,趙本山聽到這個消息很慎重地找他征詢意見:“我讓他向西風縣提了三項要求,一是,由農(nóng)業(yè)戶口轉為非農(nóng)業(yè)戶口,先進鎮(zhèn)再最后進城;二是,西風縣替他在家待業(yè)的父親安排一份工作;三是,在西豐縣郊區(qū)幫安排住房。”
沒想到西豐縣對這三個要求都答應了,將趙本山父親安置在文化館燒鍋爐,并分給他三間土房。
李忠堂說,1981年他和時任鐵嶺地區(qū)文工團副團長的劇作家崔凱創(chuàng)作了拉場戲《摔三弦》,劇中的盲人張志是一個會說、會唱、會彈弦的多面手,趙本山那時已在縣劇團干了三年,因為演《大觀燈》中的“瞎子”備受好評,張志這個角色就給了趙本山。《摔三弦》一炮而紅,趙本山在全省農(nóng)村曲藝調演中榮獲表演一等獎,1984年此劇又被遼寧電視劇制作中心拍成戲曲電視劇,獲中國電視劇金鷹獎。1987年趙本山和潘長江搭檔演的《瞎子觀燈》,在沈陽演五六百場,一天就四五場,在東北地區(qū)已經(jīng)大紅大紫。這一年,他也從鐵嶺縣劇團調入鐵嶺市民間藝術團,多年的泥飯碗終于變成鐵飯碗。
也在這一年,27歲的趙本山遇到了著名相聲演員姜昆。
姜昆正好到鐵嶺演出,聽說了趙本山,看了他的戲,回到北京就跟中央電視臺的導演袁德旺說起了趙,當時袁正愁那年的“國慶晚會”沒好節(jié)目呢。于是趙的《一加一等于幾》就上了那年的國慶晚會。那年春節(jié)晚會也去了,但沒上得了,原因是錄音不合格,第二年也沒能上。直到1990年,小品《相親》進入春晚。從此,趙本山一發(fā)而不可收。
表演小品:當趙本山遇到何慶魁
只要對趙本山有所了解的人,都會知道何慶魁這個名字的分量。不管是《昨天、今天、明天》、《鐘點工》以及《賣拐》等膾炙人口的小品還是《劉老根》這樣的熱播的電視劇,主演趙本山的后面總少不了何慶魁這個編劇的名字。
雖然前一陣子因為拍攝《圣水湖畔》,有媒體傳出趙本山的“黃金三角”(趙本山、范偉、何慶魁高秀敏夫婦)鬧分裂的新聞。但作為何慶魁本人,他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笑呵呵地說:“我跟他認識七八年了,至于說得這么嚴重嘛。”他比喻和趙本山的關系是:“他是朝廷,我是宋江,我就隨時隨地地聽他調遣……”自稱當了20多年松花江畔漁民的何慶魁1990年才開始藝術創(chuàng)作,提到與趙本山的合作,說了兩個字“緣分”。何慶魁坦言:“我和他都初中沒畢業(yè),吃飯都是左撇子……”與本山的合作開始于1993年,“不過我與本山是1997年才找到感覺的”。
1997年,何慶魁與趙本山的合作成了他事業(yè)的一次轉折點。創(chuàng)作的小品《紅高粱模特隊》,當年獲得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二等獎。之后更火,小品《拜年》針砭時弊、諷刺味很濃;《昨天、今天、明天》用幽默的手法反映了社會的變遷;《鐘點工》在逗笑中發(fā)人深剩這些作品一經(jīng)推出就引起了觀眾的強烈關注。至今,由何慶魁編寫、趙本山參與主演的小品已經(jīng)連續(xù)多年拔得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的頭籌,蟬聯(lián)“小品王”。何慶魁也因此成為小品界的“王牌”編劇。
從2001年開始,他們合作的小品《賣拐》、《賣車》等把趙本山塑造成了一個東北大忽悠的形象,獲得了觀眾的認可。他們合作的小品里的一些典型臺詞甚至成了當年人們的流行語和口頭禪。
而在電視熒屏上,先是《劉老根》系列紅遍大江南北,再到《馬大帥》在北方的大影響力,似乎喜劇片市場正在走向“本山時代”。以趙本山為中心,何慶魁高秀敏夫婦以及范偉為配角的中國小品“黃金三角”迅速成型。
何慶魁已是使趙本山成為一個出色藝人的強大推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