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紫砂鑒定大師韓其樓先生評說:“一把紫砂壺的優(yōu)劣,首先是泥的優(yōu)劣,其次是形、工、款、功”。
筆者典藏一把“二十四瓣菊蕾壺”見圖,為清初之物,高10.2厘米、口徑6.4厘米,底印為“鳥鳴山客猶瞑”長方篆體印。
此壺為手工制作,并集淺雕和刻劃于一身。造型為菊蕾,壺身由二十四瓣菊瓣圍繞,每瓣均由手指按出,兩頭刀刻為端,全壺刻出四紋三組,為了美觀與靈氣,作者又塑刻一圈繩紋作身與肩的分界線,構(gòu)思奇妙。折沿口,嵌入式拱蓋,鈕為含苞十六瓣花蕾,周邊淺雕兩組花葉各八片,壺腹下部為折邊圈足底,沖天流與環(huán)把比例恰當,首尾相應。整壺工藝精湛,一氣呵成,巧奪天工。底印“鳥鳴山客猶瞑”乃一句唐詞,使此壺文人氣息極濃。要強調(diào)的是此壺胎骨仍為純真的本山綠泥,燒造溫度適中,壺呈玉色略帶青,油性重,呈半透明,極為滋潤細膩,猶如一把玉壺,實為罕見。
純真的本山綠泥乃紫砂礦中珍品,出產(chǎn)于紫泥夾層中,釉為“夾脂”,行家稱紫泥礦為“肉”,石黃礦為“血”,本山綠泥礦則為“油”,含量極少,由于地層的不同,純真本山綠色老礦砂在乾隆朝后就絕種,以后開采的本山綠泥燒后均成米黃色,油性較差,不透亮,可見此壺材料極罕,工藝極精湛,實為傳世珍稀品,但不少藏友尚不識其真貌,故向大家介紹,掀開其真實面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