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粉彩方壺
規(guī)格:高14cm
粉彩由于其彩料中含有鉛粉的成分而得名,它是在五彩的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的,所用的彩色比五彩豐富,最多的達到十幾種以上,顏色濃淡諧調(diào),具有紙面繪畫般的藝術效果。
粉彩創(chuàng)始于康熙朝,而以雍正朝產(chǎn)品最為著名。雍正彩瓷中以粉彩為主流,它是在康熙五彩的基礎上,從琺瑯彩變化而來。因為粉彩利用了進口的金紅,而且它的施彩方法及畫風是外來的,所以與琺瑯彩一樣,也被稱為洋彩。除胭脂紅之外,還有洋黃、洋綠、洋白等顏色。粉彩的顏料十分豐富,有紅、綠、藍、黃、白五大色系。每一色系里又包括許多種,如綠色系里就有大綠、翡翠、苦綠、粉大綠、墨綠、石頭綠、松綠、粉苦綠、淡水綠等。
粉彩的制作過程,一般是在素瓷胎上描繪輪廓后,先填一層玻璃白。五彩則不使用玻璃白。這種白色因為含有氧化砷,可引起乳濁作用,產(chǎn)生一種不透明的效果。第二步是把色料與油料調(diào)和在一起,在玻璃白上進行描繪后入窯燒造。粉彩的上色方法很有特色,充分借鑒了中國水墨畫的技法,常用接色或渲染,將兩種以上的不同顏色涂于同一部位,使之相互銜接,均勻過渡。其上色過程是:先按照圖案的輪廓填上一層玻璃白,干了之后,再以色料進行渲染(五彩則靠線來描繪,用筆方式主要是平涂,無陰陽向背之分,缺乏立體感)。粉彩改平涂為渲染,使得色彩層次分明,水墨韻味十足,加之粉彩以鉛粉作底,彩料中摻入了粉質(zhì),給人以溫柔的感覺,因而又有軟彩之稱。雍正粉彩多數(shù)是在精細的白瓷上進行彩繪,因而更顯淡雅清麗,有不少成為上層社會的日常生活用瓷,如盤、碗、杯、提梁壺、碟、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