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帝國”星巴克,以及“超市巨人”沃爾瑪雖然屬于兩種完全不同的企業(yè),但卻擁有著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他們都非常重視企業(yè)文化,在長期的實踐中不斷的創(chuàng)造完善自己的企業(yè)文化,形成了一套具有自己風格特點的企業(yè)文化。也正是他們的企業(yè)文化,才致使他們能夠在短短的幾十年間,從一個不知名的小店,一躍成為全球聞名的連鎖企業(yè),并在《財富》全球五百強中占有一席之地。
星巴克:給顧客“文化滿足”
誕生于美國西雅圖的星巴克公司(Starbucks),原是一家不起眼的咖啡連鎖店。1986年,企業(yè)家霍華德-舒爾茨(Howard Schultz)將其買下之后發(fā)展迅速,其店鋪數(shù)目從當年的17家增加到去年的5689家,遍布28個國家。星巴克公司自從1992年前上市以來,其銷售額年平均增長20%,在2001年達到26億美元。與此同時,其利潤年平均增長30%,1991年達到1.812億美元,并呈繼續(xù)增長勢頭。
作為全球最大的咖啡零售商、咖啡加工廠及連鎖咖啡店品牌,星巴克已成為美國文化的一部份。它的吸引力,不單在于咖啡的質素,也在于氣氛管理——綠色標記、棕色設計、暖色燈光、時尚音樂,化成休閑的城市空間。星巴克這種美國+歐洲+品味+休閑的咖啡室空間,可以跨越國境,給予你親切的品牌歸屬感。1999年,星巴克在海外還只有281家連鎖店,而現(xiàn)今這一數(shù)字已經增加到了1200家。打動一向嗜咖啡如命的歐洲人也許不難,但要在以茶類為主要飲料的亞洲國家推廣,星巴克無疑面臨著文化差異的挑戰(zhàn)。
在這方面最明顯的例子是圍繞星巴克故宮店的爭論。2000年,星巴克故宮店開張,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這個位于乾清門廣場特色文化商店內的星巴克店只有兩張小圓桌、幾把折疊椅,柜臺也只有兩米見方,也許可以算是星巴克所有店面中最袖珍的一個。但是,“袖珍店”引來的各方抗議卻不容小覷,那一時期多家媒體對此進行了連篇累牘的報道,從中不難看出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公眾心理對外來咖啡文化的敏感。
支持也好、反對也罷,這些都已經成為過去,星巴克正在成為這個日新月異的國家里一個隨處可見的標記,就象它在其他國家所做的一樣。星巴克是如何做到這一切的?他們如何讓從小喝茶長大的中國人愿意掏出幾十元人民幣,去星巴克店里喝一杯苦苦的咖啡?對于這些疑問,北京美大咖啡有限公司的副總經理李富強的回答是:“咖啡只是載體,我們成功經營的關鍵是服務。星巴克了解顧客的需求,能夠不斷提供更好的服務,包括文化的滿足。”
最初星巴克的中國顧客仍然是一些習慣了咖啡味道的人,比如那些從事外交工作的人和他們的家人,以及有留學背景和海外經歷的人。據說搜狐網的張朝陽曾經頻繁光顧星巴克在北京開業(yè)較早的中糧店。當時搜狐就在中糧廣場樓上辦公,張朝陽說星巴克的咖啡“是在美國伴著他讀書的味道”。這一逸聞是否屬實我們不得而知,但的確有許多文化和演藝界名人都曾出現(xiàn)在星巴克店里。作為名人出現(xiàn)的地方,星巴克的被接受度不斷攀升,而在大部分時尚讀物里,星巴克永遠是消磨時光的最佳選擇。“坐在靠窗的位子上,讀書,思考,享受時光”,無數(shù)中國人就這樣被打動,而我們甚至不知道類似的煽情文字究竟是否是星巴克中國戰(zhàn)略的一部分。但是顯然,它生效了,星巴克迅速成為多數(shù)人想要一個放松場所時的第一選擇,成為遠離家庭和辦公室之外的“第三生活空間”。
“文化的滿足”還來源于星巴克引以為榮的服務。從一些報道中我們可以了解到與此有關的諸多細節(jié):顧客進門,10秒鐘內店員就要給予眼神接觸 ;每杯濃縮咖啡煮18到23秒口味最佳;拿鐵的牛奶至少要加熱到150度,但是絕不能超過170度;如果伙伴打翻了牛奶,不但要立刻幫忙清理,還要告訴他沒關系,這樣才能體現(xiàn)星巴克的尊重文化,使其保持更輕松的心情為顧客服務。甚至小到打開咖啡豆包裝袋、貼上包裝標簽這樣的小事,都有明確的規(guī)定。裝好1磅的咖啡豆后,標簽一定要貼在星巴克標志上方1英寸半的地方。星巴克訓練每位員工成為咖啡吧臺后的科學家,它努力使每位顧客每一次來喝咖啡,都變成一種只有在星巴克才能感受到的特殊體驗。
在“星巴克”咖啡館里,強調的不再是咖啡,而是一種崇尚知識,尊重人本位,帶有一點“小資”情調的文化。正是星巴克的文化造就了它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