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制古陶瓷,往往得其形似而失其神采,能效其雋秀,未必能學其古拙。因為一件器物的創(chuàng)作,與當時人們的生活習慣、審美標準以及技術(shù)條件都有密切的關(guān)系。一般說陶瓷器在紋飾、胎釉等方面均能體現(xiàn)各時代的特色,但造型在這方面表現(xiàn)得更為突出。所以若能善于識別其形狀和神態(tài),就可以在鑒定工作中掌握一種比較可靠的方法。
工藝鑒定包括胎質(zhì)、成型、彩繪工藝、施釉工藝、支燒工藝及舊貌來判斷的。這里先以成型工藝鑒定為例,比如鑒定元代青花瓷,看其如何成型,就可以有個粗略的判斷。元青花的成型不是我們認為的手拉坯,而是脫坯脫出來的。因為到了元代,景德鎮(zhèn)采用了二元配方,即麻倉土加瓷石,可塑性不強,拉坯塑型比較困難,所以只能用脫坯。脫坯和拉坯的區(qū)別就在于,拉坯薄厚較均勻,脫坯摸上去則會高高低低,不很均勻。另外,拉坯的氣泡是有方向性的,脫坯的氣泡是不規(guī)則的。
還有注漿工藝是我們鑒定古陶瓷的最基本的一點,注漿工藝興于解放以后,目前市面上的中低檔仿古瓷,大都采用注漿工藝,所以能認定器物是注漿的,就可以斷定其是現(xiàn)代仿品。區(qū)別注漿、拉坯和脫坯的關(guān)鍵就是看內(nèi)壁,看里面要比看外面可靠?梢哉f,內(nèi)壁沒有旋紋、沒有修刀痕、沒有手指按過的痕跡,光滑且有泥漿流動痕跡的就是注漿而成的。
陶瓷器上的紋飾同造型一樣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并且由于繪瓷原料與技術(shù)的不斷豐富和改進,無論在題材內(nèi)容及表現(xiàn)形式方面都有其不同時期的水平和特點,因而也成為劃分時代、鑒別真?zhèn)蔚囊粭l有力線索。另外,在施用的彩色方面也可以找到一些時代上的區(qū)別,如根據(jù)現(xiàn)在掌握的實物資料看,成化彩繪中沒有黑彩,當時除用釉下鈷畫藍線外,還用紅、赭色描繪輪廓線。假如我們遇到一件釉上黑輪廓的成化彩瓷器,就應(yīng)該懷疑它是不是真實可靠,因為黑輪廓線的應(yīng)用最早不超過正德初期。其他如粉彩的出現(xiàn),現(xiàn)知不會早于康熙晚期,當然也很難令人相信施有粉彩的仿明瓷器不是贗品了。
乾隆時期由于大量使用洋彩,并且吸取了西方紋飾圖案的裝飾方法,有些作品但求筆法線條精細與紋飾奇異,從而有部分花樣失掉了固有的民族風格。這種瓷以乾隆中期以后的制品較多。其他如明代正德時期的官窯瓷器中多有用阿拉伯文字作裝飾的。清代外銷瓷器中也有畫著西洋紋飾圖案的,都是比較別致的一種裝飾,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根據(jù)紋飾的筆法同樣也可看出時代特征。例如康熙瓷器由于當時對繪瓷方法十分重視,因而官、民窯瓷器在這方面的成就都非常可觀,而且瓷器上的圖案紋飾多是模仿名畫家的筆法。只以畫樹方法而論,康熙枝干喜用披麻皴,顯得老筆粉披、奔放有力,而雍正彩所繪枝干只是描繪皴點,工力雖細,但筆力纖弱,索然乏味。若能仔細從它的起落轉(zhuǎn)折等處看清筆法,自然會有助于我們的鑒別。至于明、清官窯紋飾多較為工整而板滯無力,民窯紋飾則氣韻生動而粗放不羈,這些都是大家所熟知的特點。
若能舉一反三,互相印證,往往能發(fā)現(xiàn)時代特征,找出共同的規(guī)律,而對于歷代瓷器紋飾中較為突出的時代特征尤其需要了如指掌。例如元瓷的變形荷花瓣和山石花朵不填滿色的畫法,永、宣瓷的牽牛花紋與海濤紋,正德瓷的回文紋和青花行龍穿花紋,嘉靖、萬歷瓷的花卉捧字和道教畫,康熙瓷的雙犄牡丹和月影梅花,雍正瓷的過枝花與皮球花,以及乾隆瓷的萬花堆和錦上添花等紋飾,在鑒定辨別中起著重要作用。
辨別款式也是很重要的,例如明、清瓷器款識多以青花為主,明代款的青花顏色若用放大鏡照視,多是深厚下沉,尤其是宣德款色往往在同一器物上呈現(xiàn)黑、藍、灰等幾種顏色,這一點雖不美觀,但是后世絕難仿效的特征。清初青花款也是深厚下沉。而道光以后的款字泛青則散渙,而且淺淡上浮。觀察款識既要注意其筆法、字體、位置、款色和字數(shù)、結(jié)構(gòu)等各方面,也應(yīng)當知道同一時款識筆法早、中、晚期仍有不一致的地方,只是在風格及色調(diào)上不失其時代特征。
古瓷的釉質(zhì),一般要注意其釉質(zhì)的粗細、光澤的新舊以及氣泡的大小、疏密等幾方面的特征。如舊瓷多有所謂“瑩光”或“酥光”一類的光澤,這種深厚溫潤的釉光是由于年深日久而自然形成的。新瓷則多具有炯炯刺目的“火光”,但是有些仿品經(jīng)過茶煮、漿沱、藥浸、土埋的方法加工處理后,也可以將此種“火光”去凈,但是用放大鏡仔細觀察,即能找見破綻和不自然的光澤。還有雍、乾時期景德鎮(zhèn)仿官、仿哥的制品最能亂真,稍不經(jīng)心極易混淆。因此仍需進一步觀察釉中所含氣泡的大小疏密,方不致眩于假象。如官、哥窯釉泡之密似攢珠,汝窯釉之疏若晨星,以及宣德釉面有所謂的“棕眼”等。觀察氣泡的時候,古代瓷器氣泡一般間隔較遠大小不一,氣泡內(nèi)明亮潔凈,就像雨后樹葉上的水珠。而現(xiàn)代新仿瓷器氣泡一般密集細小,大小相同,氣泡內(nèi)大都混濁不清。不過也有例外的,所以大家在觀察瓷器的時候一定要多方面的觀察,不至于上當受騙。
在觀察釉質(zhì)時對于釉層的厚薄程度及縮釉、淌流狀態(tài)也需要加以注意。如宋均窯瓷釉多如堆脂,定窯瓷釉多有淚痕,明、清脫胎瓷釉竟薄如卵幕或瑩似玉石,這些固然都是難能可貴的特點,可是后世仿品也能大體近似。若不參照其他方面的特色,并注意器里和口邊、底足等處,則往往失于片面。
露胎處的觀察:在圈足的邊緣或口邊露胎和器身縮釉之處,大都可以看出胎質(zhì)火化的特色。例如元瓷胎多粗澀而泛火石紅色,明、清瓷胎多較潔白細膩而且很少含有雜質(zhì),火石紅色也減少甚至不見。這些一方面標志著胎土淘煉方法隨著時代的推移而不斷進步,同時也自然形成了早晚、真?zhèn)沃g的一條分水嶺。試以明代永、宣的砂底器皿而論,因為選料和淘煉技術(shù)較元代粗細,雖亦不免含有微量雜質(zhì),形成黑褐色的星點,但已少有凹凸不平的缺點,用手撫摸多有溫潤細膩之感。而明末清初的砂底器皿及后世仿品的胎質(zhì)則比較粗糙,又如成化的瓷質(zhì)一向以純潔細潤著稱于世,迎光透視多呈牙白或粉白色,并且具有一種如脂如乳的瑩潤光澤。而雍正官窯仿成化的瓷器盡管在造型、紋飾和色調(diào)方面都有相當成就,同時其釉質(zhì)、胎質(zhì)在表面上看來也十分逼真,但若迎光透高則呈純白色或微閃青色。
辨別胎釉的方法是,既要用眼光看它的釉色,掂掂它的重量,瓷胎厚薄,細看氣泡,也要用手摩挲感覺粗細和潤度,用指扣敲以察音質(zhì)。可以說耳、目、手三者并用。而對老底老圈足后接新胎的,老瓷板洗去老彩后掛新彩的,殘缺彩上再補彩的,以及老的白釉器上新刻暗花、款識等各式種樣的仿品。尤其應(yīng)當慎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