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新的企業(yè)會計準則和審計準則正式頒布,并將率先在上市公司實行。
據(jù)說,新會計準則和審計準則加起來有80多項,在上市公司實行后會逐步向非上市公司推行。
為什么要先從上市公司開始?就筆者理解,上市公司財務制度的框架相對齊整,在切換新舊會計準則的時候所需成本相對較小。這是其一。
再者,上市公司事關公眾投資者利益,如果發(fā)生財務丑聞其外在影響非常之大,會導致公眾信心不足,負面作用不言而喻,因此從這一板塊著手有利于增加國內乃至國際投資人的信心。
那么,針對上市公司的新會計準則,對遏制財務丑聞真的有好處嗎?會否帶來一些其他問題?
我們知道,上市公司的財務報表要求企業(yè)增加財務狀況的透明度,于是,一些本來不愿被外界知道的財務信息、商業(yè)機密等也要公開。因此,無論是中國還是國外,新會計準則的采用有時還會帶來意想不到的負面效應:即,要么不說,要么說假話。
有個案例,某在美上市企業(yè),于2000年3月時主動對外公布會計規(guī)范制度變更的公告,因為對收入時間的確認問題,需要采用剛在本行業(yè)推行的長期合同會計方法,重新編制收益。這意味著公司收入要按整個合同期計入賬面,把收入按產品和服務兩個部分分別統(tǒng)計。其中產品可一次記賬,但是服務一般有一定的時間跨度,所以將增加遞延收入。對外公告中,該公司解釋道:“公司的凈現(xiàn)金流和需要確認的收入金額沒有發(fā)生實質性的變化。”
但是,重新編制后的財報顯示,公司每股收益降低,收入也有所降低。股民并不明就里,于是公司當天的股價驟跌62%,市值縮水120億美元,該公司還受到股東的多次集體訴訟,被指控1998和1999的財務結果存在重大的虛假和誤導性陳述。
由此可見,切換會計準則不可不防出現(xiàn)一些負面效應。
某上市公司專家認為,70%的公司高管制造假賬并不是因為貪婪,而是因為市場壓力太大,為了短期內取悅投資者,不得不讓股價虛高,以維持正常的融資。當企業(yè)承受不了重壓之時,只能宣布破產,清償債務。
回頭看國內,同樣有專業(yè)人士認為,由于新會計準則的出臺,企業(yè)可能極大地改變財務報表數(shù)據(jù),上市公司利潤也將在短期內發(fā)生劇烈變化。當然了,就目前的分析來看,波動是正面為主:因為在國內新的會計準則中,債務重組將規(guī)定,由于債權人讓步,債務人獲得的利益將直接計入當期收益,進入利潤表。而原來是計入資本公積;引入公允價值,以實物抵債,以公允價值計量。于是一些無力清償債務的公司,一旦獲得債務全部或者部分豁免,其收益將直接反映在當期利潤表中,可能極大地提高每股收益(EPS)。
但是,我們不能只看到好的一面。一些有中國特色的會計方式也在新的準則中得到保留,比如對關聯(lián)交易的有關規(guī)定等等.都保留了強烈的中國特色。
可以相信,此次發(fā)布的企業(yè)會計準則體系強化了為投資者和社會公眾提供決策有用會計信息的新理念,實現(xiàn)了與國際慣例的趨同,首次構建了比較完整的有機統(tǒng)一體系,我們更希望,通過一系列強有力的監(jiān)督壓力,使會計準則能夠發(fā)揮最大效力,讓每個公司都實現(xiàn)財務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