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一篇報道《西城毛家灣曾是明朝垃圾場》,引來不少文物愛好者的興趣。日前,著名畫家、全國政協(xié)科教文衛(wèi)委員會委員畢克官對文中的說法提出了一些質(zhì)疑,并表達了自己的觀點。負責毛家灣瓷器坑研究項目的文物專家李永強對此進行了回應。
觀點一
瓷坑可能是由地震造成的
“文中說毛家灣是明朝垃圾場,因此有大批碎片,我認為這個觀點可以商榷。從史料看,地震毀壞的原因可能更大些。”畢克官說,他查閱了大量史料,根據(jù)清代《京師坊巷志稿》記述,毛家灣南鄰“明置廣平庫于此”。也就是說,那里明代有不少手工作坊,需用大量瓷器做工具,因此可能有一些較大的瓷器店。而明朝曾經(jīng)發(fā)生過多次地震,地震中貨架上的瓷器拋地摔碎,被統(tǒng)一掩埋,完全可能。
專家解析:這種說法非常內(nèi)行,我們也考慮過。根據(jù)史料記載,從明初到正德年間發(fā)生過37次地震,破壞力很大。所以,地震的確可能是造成瓷器損毀的重要原因。但究竟這批瓷片是否都是在地震中被損毀的,目前還沒有更加有力的證據(jù)。
觀點二
各朝瓷器并存可能是藏品
“有專家認為,發(fā)掘的瓷片以明朝為主,還有其他一些朝代的,就斷定不是在一次災害中損毀的,我認為這種推斷欠妥。”畢克官解釋說,很可能明朝的一些商賈,官吏,文人等有收集瓷器的愛好,才會出現(xiàn)幾個朝代的瓷器并存。
專家解析:這種觀點我們曾考慮過,但就目前收集的瓷片來看,前朝的精品不是很多,相當一部分仍以家庭日常生活器皿為主,要把這些說成是收藏品,有點兒牽強。
觀點三
地震可能“震出”其他瓷坑
“ 20年前北京就發(fā)現(xiàn)過大型瓷片坑,地點在崇文門內(nèi)芝麻胡同東段的一處工地中。”畢克官說,1985年,他先后9次到工地撿尋,共選回瓷片400余片,百余品種,從實物看并非后代仿制。
“根據(jù)明代嘉靖三十九年的《京師五城坊胡同集》,芝麻胡同屬明時坊,爾后的史料都表明那里是鬧市。清代《北京坊巷志稿》記述,說"盔甲廠"多貯廣炮,"火藥忽燃者再",所以我當時的一種推測是,因為盔甲廠火藥爆炸,震落摔碎了大量瓷器。”但經(jīng)過多年考察,畢克官認為瓷片坑的形成更可能是地震導致的。“毛家灣瓷坑更像是地震造成的,那么,這兩個大型瓷片坑是否是同一次地震造成的?偌大的京城,會不會還有大型瓷片坑存在?”
專家解析:北京會不會還有其他的瓷片坑,目前大概還沒人能說清楚。但可以肯定,大批瓷片的出土,可以作為切入點探討元、明制瓷格局、景德鎮(zhèn)民窯的發(fā)展、社會風尚、北京城市經(jīng)濟等問題,極具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