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縣是中國陶瓷文化發(fā)祥地之一。德化陶瓷文化,烙有不同時代的印跡,并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地演化、擴展、提升,終于成為底蘊厚實、豐富多彩、開放性,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和持久生命力的文化資源。
唐代,在泗濱顏氏族譜中,載有《陶業(yè)法》、《梅嶺圖》,以及描寫瓷業(yè)興起的詩句,從中可窺見陶瓷業(yè)繁盛的情景。
宋、元,從新舊縣志、各瓷鄉(xiāng)家乘族譜,以及珍藏的青白釉蓮花紋瓶等瓷器中,可以把握到德化陶瓷文化隨歷史的演化而沉浮的脈搏。
明清時代,德化陶瓷文化極其豐富,可惜留下的文字資料甚少。但從渡海觀音、達摩等瓷雕藝術形象,從“中國白”和青花瓷精品中,都能領悟、感受到當時厚實、廣博的文化底蘊。
抗日戰(zhàn)爭時期,從“國貨瓷”、“抗日瓷”等具有十分濃郁的時代印記的各類瓷器上,可看到德化陶瓷與國家命運息息相關的豐富內涵。
新中國成立后,德化陶瓷業(yè)歷經坎坷。20世紀80年代后,不僅有傳統(tǒng)文化的延續(xù)、升華,還有外來文化的融合。許多國內外專家、學者慕名前來考察。也有不少德化學者、專家走出去,傾其聰明學識,撰寫論文,出版專著,以及大量詩詞、散文等,使人真正感受到德化陶瓷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其在中國陶瓷文明發(fā)展史上的地位和價值。廣播、電影、電視、新聞媒體的運作,信息網絡等現(xiàn)代科學技術的應用,陶瓷文化旅游業(yè)的發(fā)展,使德化陶瓷文化錦上添花,大放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