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今日中國的企業(yè)界來說,十五年,真是一個十分“遙遠”的年份了。
十五年前,一個叫牟其中的四川人做成了一筆“罐頭換飛機”的生意。他在從萬縣到北京的火車上認識了一個河南人,從后者口中,他得知正面臨解體的前蘇聯(lián)準備出售一批圖-154飛機,但找不到買主。于是,異想天開的他覺得這是一個值得冒險的生意。就在他的空手倒騰之下,南德、川航與前蘇聯(lián)方面達成協(xié)議,中方用價值4億元人民幣的500車皮日用小商品換購4架蘇制圖-154飛機。牟其中頓時成為當年全國最炙手可熱的新聞人物。十五年后的今天,牟其中在湖北省洪山監(jiān)獄里讀報跑步。
十五年前,一個叫仰融的人打算把中國的公司送到美國去上市。7月,他以1200萬美元買下沈陽金杯汽車40%的股份,然后開展了一系列讓人眼花繚亂的資本運作,最后讓這家公司成為第一家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的中國公司。十五年后的今天,仰融出逃海外。
十五年前的美國《商業(yè)周刊》這樣描寫中國:“在廣州的自由大道上,塞滿了巴士、出租車和摩托車。而商店里是可以隨意購買的派克筆、索尼CD播放機和芭比娃娃。每天傍晚收錄機、萬寶路香煙等從香港運到廣東海岸。”它們合法嗎?也許不,然而根本沒人在意。
十五年前,人民幣與美元的官方匯率是5.82267元兌換1美元,幾乎所有的經濟學家都認為人民幣應當貶值。十五年后的今天,對人民幣升值的呼聲與當年的聲音一樣響亮。十五年前,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幾乎在所有的領域把國營企業(yè)打得一敗涂地,鄉(xiāng)村集體企業(yè)實現(xiàn)利潤首度超過國營企業(yè),十五年后,國營企業(yè)在壟斷行業(yè)表現(xiàn)出來的強勢和高利潤率讓人嘆為觀止。
十五年前,我還是一個參加工作剛剛滿一年的新華社記者。我受命去采訪一家叫“娃哈哈”的街道小廠,它在4月份購并了全國十大罐頭企業(yè)之一的杭州罐頭廠,在當時是一件驚天動地的新聞事件。那個后來聞名全國的廠長宗慶后還是一個十分靦腆的中年人。十五年后,這家當年的街道小工廠已經成長為中國最大的飲料公司,今年春天,它與法國大股東達能公司鋒芒相對,硝煙至今未散。
十五年來,發(fā)生在中國的商業(yè)故事似乎總是這樣:由奇跡起步,然后,奇跡開始吞噬自身。十五年來,中國企業(yè)家其實一直不乏于創(chuàng)造出各種各樣的新概念和新制度,他們對管理的認識,對制度的理解,以及對全球化的體驗,都已經到達了新的境界。但是,我總是隱隱約約地感覺到,那種并非建立在理性和公平性上的變革邏輯至今還如此頑固地籠罩著這個日新月異的商業(yè)國家。十五年來,幾乎所有的公司神話,都涂抹著一層不可思議的光彩,而事實上,無所畏懼的叢林法則一直統(tǒng)治著中國的商業(yè)。我們真的已經走到了一個十分微妙和讓人驚心的十字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