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青花瓷稀少的可能原因 “元青花鬼谷下山圖罐”是讓全世界收藏者都如雷貫耳的中國瓷器,2005年的2.26億元人民幣,這個中國瓷器拍賣的世界紀錄,至今也沒有被打破。日前,在北京長風春拍上,一件估價1000萬元的元青花纏枝牡丹紋大罐以1344萬元成交,另一件估價20萬至30萬元的元青花鳳紋蓋盒以50.4萬元成交,人們的關注顯然并不是因為又出了什么天價,而是它發(fā)出了一個信號,“元青花熱”經(jīng)過大浪淘沙,進入黎明前的寧靜,收藏者開始分化并思考著下一步出路。隨后,北京保利春拍將推出的元青花鳳穿牡丹梅瓶(估價120萬至180萬元)、北京匡時的元青花福祿萬代葫蘆瓶(估價300萬至400萬元)、元青花云龍紋竹節(jié)高足杯(估價9萬到12萬元),可能意在投石問路。左圖為元青花纏枝花卉紋玉壺春瓶成交價67.2萬元。 最具爭議的國寶 帶有元朝蒙古部落的粗獷豪放,在中華民族傳統(tǒng)審美中特立獨行,元青花是中國最名貴也最具爭議的瓷器。一位美國學者最早提出元“至正型”青花瓷一說,上世紀50年代,他根據(jù)對英國戴維得基金會所藏的青花云龍紋象耳瓶和土耳其、伊朗博物館所藏青花瓷器的研究,將元青花推上了國際舞臺。上世紀80年代后期,有出國的收藏者從國外帶回信息,元青花在國外拍賣而且價格不菲,國內更多的人才意識到元青花這么珍貴,并開始關注它。2005年元青花鬼谷下山圖罐拍賣前后,民間出現(xiàn)了元青花收藏研究的第一個高潮。 國內從開始到現(xiàn)在都在爭論,在中國民間有沒有元青花?有沒有精品大器?以及元青花的青料、用途、鑒定等問題上,民間收藏者同博物館專家之間、民間收藏者同民間收藏者之間、文博專家同文博專家之間,一直唇槍舌劍。“但相信中國民間有元青花的人越來越多了,原來一口咬定沒有的博物館專家也有所改變。”武漢收藏者耿志潮說,他是相信民間有元青花一方的代表之一。
旅居日本的收藏者宣草園主人認為,元人對藝術的追求沒有倒退。青花瓷制作當時屬新興產(chǎn)業(yè),繪畫燒制能表現(xiàn)出紙墨效果,裝飾更加精細生動,這種獨特之處建立并鞏固了青花在瓷器業(yè)中數(shù)百年的主導地位。 根據(jù)燒制時間,有瓷器研究者將元青花分為延祐期、至正期和元末期3個階段,認為其中以“至正型”為最佳。但也有不同意見,萱草園主人就覺得“至正型”元青花的概念還不是非常清晰,仍然存在不少值得商榷之處。所謂的“至正型”,很大程度是研究者對某些理想元青花的一種統(tǒng)稱,還缺乏明確、嚴格的界限和確鑿的歷史斷代證據(jù)。 為什么元青花不被人所認識,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清宮舊藏歷朝歷代藝術品都有,就是沒有元青花,故宮博物院收的元青花也是各地發(fā)掘出土的。耿志潮推測,元青花當時不一定是最高統(tǒng)治者賞用之物,可能是達官貴族或者文人雅士所用。因為元朝蒙古族統(tǒng)治者更喜歡金銀器,瓷器不是元朝皇帝最喜歡之物,所以皇宮庫存沒有元青花。 有資料記載,目前全世界元青花精品不足200件,國外約有9個國家、30多個美術館藏有元青花。國內共百余件精品,其中北京故宮有十余件,上海博物館有幾件,其余代表器分散于全國各地。但這組關于元青花存世量的數(shù)據(jù),已被國內收藏者認為過時。“根據(jù)我多年的研究,國內元青花精品應該有一兩千件,日用小件器物更多些。”與耿志潮一樣,認為國內的元青花數(shù)量不只百件的收藏者不占少數(shù),但最后的結論誰也還下不了。
|